内蒙古东部林西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相分析及其构造意义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ong198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中亚构造带南缘东段,晚古生代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是地学界研究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区林西组不整合覆盖于中二叠统哲斯组之上,为一套碎屑沉积建造,以林西组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沉积相的研究,对研究区晚二叠世的构造背景及古亚洲洋东段的闭合时限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通过对林西地区出露的林西组露头剖面进行实地调研,并选取林西地区水泉村至西沟一带进行剖面实测工作和样品采集,在此基础上,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岩石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粒度分析、碎屑岩轻矿物及岩屑分析等方法,对林西组沉积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对研究区林西组的地层划分、沉积相特征、沉积相模式、沉积相展布、物源方向及源区构造背景进行较为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研究区林西组岩性以复成分砾岩、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岩屑质石英砂岩、泥岩为主。其底部以厚层至块状的砾岩层为主,中下及中上部以中薄层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中部以厚层至块状的泥岩、泥质板岩为主,顶部以中厚层中细粒砂岩、细砂岩为主。砂岩样品粒度参数特征、概率累计曲线特征、萨胡沉积环境判别函数、C-M图特征、沉积环境判别散点图等表明,林西组沉积时期以牵引流为主,水动力条件总体呈现为减弱趋势,沉积环境表现为扇三角洲-湖泊环境。根据野外剖面调研以及室内综合分析,认为林西地区林西组可划分为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等两种相,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滨浅湖亚相和半深湖-深湖亚相等四个亚相;并识别出辫状分流河道、漫滩沼泽、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间、滨湖砂滩、浅湖砂坝等七个沉积微相。林西组沉积相模式的确定,表明林西组的沉积演化是伴随湖泊的产生、扩张、萎缩和消亡而发展的。通过编绘林西地区林西组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沉积相展布图,表明在林西组整个沉积时期,其湖盆中心在林西县北东方向的官地镇一带。研究区轻矿物及岩屑组分含量变化特征表明,林西组的物源主要来自于林西县南部地区,可能有少量来自于林西县繁荣的北西方向。根据岩屑组分特征分析以及结合Dickinson的源区构造背景图解Qt-F-L和Qm-FLt,表明林西组的物源主要来自再造山旋回带;在Qp-Lv-Ls和Lm-Lv-Ls图解上的投点分析,表明林西组大量物源组分具有碰撞缝合带的特征。结合林西地区晚二叠世的扇三角洲-湖泊沉积环境认识,认为古亚洲洋东段在晚二叠世前已经闭合。
其他文献
西藏那曲地区气候环境恶劣、海拔较高、低温持续时间长、昼夜温差及季节温差较大、生态环境敏感,是典型的高寒高海拔季节性冻土区。该区域内路基冻害现象频发,严重影响道路的正常运营和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季冻区公路路基冻害课题的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然而各地区的气象气候、地质环境和水系水文等条件各不相同,治理难度较大,致使公路路基冻害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有必要对西藏那曲地区的冻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沥青混合料的再生、温拌、改性技术是沥青路面的三个重要课题,在固废利用、节能减排、路用性能改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依托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主研发了一种具有再生—温拌—改性三合一功能的沥青添加剂(命名为Wise),本文研究了其基本技术性能和路用性能,试验评价了温拌效果,对促进路面材料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研究选用了高速公路面层的铣刨料RAP,通过抽提试验研究了抽提沥青针入度随Wise剂
桥梁表面裂缝检测对桥梁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可采集沿着光纤轴向分布的应变,即分布式应变。但采集到的分布式应变往往存在信噪比低的问题,裂缝处的应变异常改变容易被噪声“淹没”,从而给后续的裂缝检测造成巨大的问题。深度学习方法可以自动提取可判别的特征且对噪声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开展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和分布式应变的桥梁表面裂缝检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基于分布式应变的桥梁表面裂缝检测中信
驾驶人行驶过程中超速或不合理的速度选择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直以来,人们侧重于通过交通设施控制行驶速度,但一起起因超速或速度选择不合理引发的严重交通事故说明,我们对速度控制措施作用下驾驶人速度选择的影响机制知之甚少。因此,本文拟采用仿真模拟、实地试验与人格属性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驾驶人通过各种速度控制措施的实际速度和感知速度变化特征,结合驾驶人人格属性,明确各种速度控制措施对驾驶人速度
流线型箱梁断面作为现代大跨径桥梁中常用的断面,若其气动外形不合理会导致桥梁在低风速下发生涡振,因此在设计桥梁时需要考虑其抗风稳定性。由于涡振发生的机理较复杂,研究涡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结合工程经验进行风洞试验,但措施的选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为快速估计断面是否会发生涡振,本文对两个桥梁断面分别进行了风洞试验及CFD模拟,建立了扭转涡振数据库,并利用神经网络对断面的涡振性能进行识别。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
塔里木河(塔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流河流域,是我国优质棉、粮、特色果品、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基地。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水资源不合理使用等原因,导致塔河两岸植被衰退,塔河下游河道断流,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威胁。近几年来,为恢复生态环境,多项治理措施陆续实施。为研究治理措施效果和水文生态动态变化状态,本文基于MODIS遥感影像和实地调研,研究自然条件下植被生长状况以及植物种群空间分布和种间
如今,我国的矿产行业正逐步实现从“传统型”向“科技型”的转变,实现矿山运输系统“智能化”、“无人化”是我国矿产行业未来的发展战略。铰接式车辆因其较好的灵活性成为了采矿行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运输装备,其路径跟踪控制和稳定性控制是实现矿用运输设备无人化的关键技术。然而在复杂的矿井环境下,狭窄的空间和粗糙的路况都导致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较大的路径偏差,当车速较高时甚至会发生横摆、侧翻等危险情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也迅速增长,交通拥堵已成为典型的城市诟病。轨道交通以其大运量、高效、舒适、安全、可靠等优势成为有效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与延误等问题的出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不仅发挥着输送城市客流的交通功能,而且具有引导城市发展走向、带动站点区域用地开发的作用。但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覆盖率较低、可达性有限等缺陷,使得接驳交通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各种接驳方式与轨道
城市绿地的建设是人们应对工业革命对环境破坏的一种补救,现代风景园林学已有大量研究成果证实城市绿地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有部分学者也关注到优美、自然的环境对于人类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到目前为止绿地对于人类健康影响效果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在实践项目中的应用也相对不足,尤其在校园景观建设中常常忽略绿地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导致我国诸多校园绿地空间的设计仅仅只是绿化处理,因此研究恢复性环境理论
扁平钢箱梁受力性能良好,施工便利,在大跨径悬索桥中应用广泛,大跨径桥梁因结构柔刚度小易发生颤振,颤振破坏危害大,后果严重。因此,研究扁平钢箱梁颤振具有重要意义。传统风洞颤振试验周期长、气动措施选择盲目,数值模拟耗时长、精度差。为避免前期气动措施预选对风洞试验的严重依赖,减少风洞试验试错,本文以静三分力系数代替颤振导数来研究颤振,借助CFD计算静三分力系数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采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基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