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社会工作提升流动妇女社区融入研究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tayr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在全国的迁移浪潮中,有一个特别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是:男性主导的社会流动正在慢慢发生改变,女性在流动人口的比重越来越高。根据数据显示苏州流动妇女人数在流动人口的比重也逐年增加,所面临的城市适应问题、社区融入问题也愈加突出。C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复杂型社区,既有商品房小区、拆迁安置小区又有老新村,既有当地居民,又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其中流动妇女人数比重较高。如何让流动妇女融入到C社区生活中,是摆在社区管理者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次研究以C社区8名流动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通过前期问卷调查法、半结构性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分析8名流动妇女文化共融现状、行为适应情况、心理认同情况融入现状,得出流动妇女存在适应需求、人际需求、认同需求。采用社会目标模式作为理论基础,针对语言融入障碍大、生活习惯的迥异、人际交往半径低、社区参与频率少、对社区的满意度低、归属感与身份认同差等问题,设计七节小组活动,改善8名流动妇女的苏州话听说能力、社区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同能力、提高社区满意度、增强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研究发现,通过活动开展,8名流动妇女的文化融入、行为适应、心理认同融入情况得到较好的改善。但目前存在只有部分流动妇女享受到社工的专业服务,如何让流动妇女能享受到更高质量社区融入服务,提出了部分建议,即从满足流动妇女多元需求、培养流动妇女专业社工、培育流动妇女社团组织三方面建议措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舒血宁治疗分裂症残留期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关于分裂症残留期间诊断标准的96例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6例,B组50例,两组
船舶在港口码头处于停航工况时改用岸电电源,可以减少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针对常规岸电箱向相距较远的船舶主配电板供电时操作不便,且将船电转换为岸电的时间较长等问题,设计一
近年来,外语教育研究的重心越来越强调学习者本身,外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特征越来越受到重视。感知学习风格是影响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也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二语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者个体差异及动机行为的重要变量,大量的研究表明二语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倾向可以提高学生的二语动机行为水平。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发现,针对感知学习风格和二语动机行为,我国
基于维护医疗秩序、控制院内感染的目标,研究了COVD-19疫情防控期间传染病风险区域的等级划分与分级防控策略,探讨了如何科学部署疫情期间交通和人员的应急管控措施,确保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