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现象日益显著的今天,建筑应如何在立足本土根脉的同时又顺应时代的变化,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巴克里希纳·多西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建筑师在运用现代建筑与本国国情、本国地方地理与气候条件、本土民族文化等相结合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他的创作在与国家现实相适配的同时也追随时代变化的脚步。纵观多西的建筑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多维度的创作理念及手法,这在丰富了世界建筑文化的景观的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建筑师提供了借鉴与指引。全文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创作的人本性。多西很早便立下为印度贫困人群做事的诺言并许下社会平等的愿景,他使得建筑成为了社会平等的桥梁而不是富人的工具。多西投入大量精力为低收入人群建设居所,他在为特定人群提供舒适居住体验的同时也调和了印度社会的矛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多西明晰不同人群的本位诉求,切实地将其真实需求与生活场景置于创作首位,以彰显其作为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本性。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创作的交融性。多西作为接受西方建筑思想之后专注本土创作的建筑师代表,面对各种选择与方向时果断又坚决,既回应传统又积极拥抱现代,对外来文化也表现出十分开发与包容的态度。80年代后,多西更是尽力摒弃西方手法的残骸,潜心研究佛教、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建筑传统,并将其嫁接到现代建筑本身,进行借鉴与融合。他用现代主义的思维模式,融合印度文化、传统与自然条件,发展出一种与其祖国印度的历史、文化、本土传统和时代变迁相和谐的建筑词汇,创造出独属于印度的现代主义建筑之路。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创作的区域性。印度典型的地理气候特征成为了印度地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及建筑创作的重要考量因素。多西认为与其说印度的气候特征对建筑师来说是一种障碍或限制的话,不如说它们恰好界定了一个事实:印度本土的建筑一定得通过自身真实的形式与空间去应对自然气候。因此多西不断深耕本土、寻求积极的区域条件,或将看似负面的区域限制通过设计转化为利于应对炎热气候的积极资源,多西将资源整合并凝结于建筑之中,实现了各个组成部分的均衡作用,建筑最终的效果远优于物质与资源单体的硬性叠加。论文的最后再一次将多西建筑创作中多维度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及表现形式进行全面的总结,并分析了多西如此真实的建筑创作是如何在全球化日益显著的今天依旧紧沿本土脉络,创造出获得世界认可的建筑。多西的多维度创作理念与手法对当下世界现代建筑的发展之路具备一定前瞻性的指引作用。多西立足于印度,远眺并吸纳世界范围的西方现代主义精髓,最终又回归到本土根脉,无疑也为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建筑师做了示范性的表率,同处在本土化现代建设道路上的我国也可以从中汲取反思和借鉴。不论如何,通过对多西建筑思想及作品的解析,我们可以感知到:只有心系人本主义思想、融合多元文化创作、建筑自然和谐共生,建筑才能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