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冷却系统能量流模型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4fc561v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节能环保,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发展和开拓新的节能技术、完善清洁能源系统分析优化方法、提高清洁能源系统利用效率是众多学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水-空气之间的热质耦合传递是利用空气与水之间的温差、空气与水表面饱和湿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差实现的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该过程对环境友好,且水的相变潜热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基于水-空气蒸发冷却的能源利用系统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一蒸发冷却通风系统为研究对象,类比电学中的电路理论,通过分析系统内各换热部件的传热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建立了由热阻、热动势构成的能量流模型。该模型不仅从系统层面描述了热量输运的规律,反映了系统部件之间的拓扑关系,还明确了部件的结构与运行参数的本构关系,从而建立了复杂非线性能源利用系统的简化代数模型。随后,基于该模型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建立了完整的系统性能分析和优化设计的能量流方法,实现了系统运行与结构参数的优化匹配。以典型工况为例,分别研究了给定系统总热导(投资成本)与给定系统循环流量(运行成本)时系统内面积分配、冷却水流量分配以及新风流量比例的变化规律,为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进一步地,针对蒸发冷却过程中传热传质相互耦合带来的非线性问题,从基本的传热、传质控制方程出发,通过理论推导构建了直接蒸发冷却的三股流模型。该模型将耦合传热传质过程等效为冷却水与干球温度下空气和露点温度下空气同时发生单相换热的三股流模型,推导了两个传热过程的热阻,并分别建立了基于饱和线线性假设和非线性时直接蒸发冷却的能量流代数方程,实现了传热传质的解耦,为分析传热过程和传质过程的相互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将能量流法与直接蒸发冷却三股流模型相结合,探讨了其在具体系统中的应用。
其他文献
学位
从既有地震灾害现象看,相较于普通远场地震动,近断层地震动对工程结构造成的破坏性更大,原因在于速度脉冲的影响。因此,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工程领域,首要工作就是识别出含
随着核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役核电厂运行经验的不断积累,热分层及伴随产生的热循环、条纹化等不利热工现象逐渐引起重视。为保障核电厂的长期安全运行,设计阶段需要对易发生
俄国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是诗歌语言研究会奥波亚兹的发起人、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他的文学理念作为形式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什克洛夫斯基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诸多经典论著——《散文理论》、《汉堡计分法:文章、回忆、随笔》、《关于小说的小说·思想与评论》等等。他的文学研究极为广泛,包揽古希腊时期至现代、东方与西方众多作家的名作。而在
学位
异步电动机(Induction Motor-IM)凭借设计结构简单、转换效率高、价格低廉等优点,在工、农业和交通运输动力系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IM动力系统又有着高阶数、强耦合和参数不确定的非线性模型,故而IM动力系统极易受到来自参数改变和外部负载扰动的影响,进而减弱系统的动静态性能和降低被控精度。同时,微处理器凭借生产成本低、使用寿命长、运行速度快等诸多优点,很快就被普遍运用到离散控制中。
为了建立有效且可靠的疲劳驾驶检测模型,我们需要采集来自司机或是车辆的多模态的信号,分析司机不同状态下的信号模式差异,为此我们需要为这些驾驶数据标注司机相应的疲劳度。在众多能够较为有效地反映司机疲劳水平的信息来源中,人的眼动信息是最容易在司机驾驶过程中获取的信号之一。因此,在真实驾驶环境下,基于眼动数据的疲劳度标注方法研究,对于建立疲劳驾驶检测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基于眼动信息的疲劳驾驶研究中,PE
1997年之前,在我国刑法中并没有相关法条来处罚污染环境的行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犯罪日益猖獗,环境问题逐步显露,于是在1997年我国司法机关特意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写入刑法中。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环境问题愈发严重,此时人类的环保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在“保护祖国绿水青山,建设美丽祖国家园”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更有效打击污染环境的行为,《刑法修正案(八)》删掉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重新规定了
百叶窗翅片被广泛运用在空调、热泵、汽车散热器以及冰箱等换热设备中,其主要结构特点是在翅片平面上冲制出呈一定角度排列的多排平片,当流体流过圆管管排和百叶窗翅片表面时,百叶窗结构能够周期性地破坏流体边界层,同时流体在翅片周围和圆管后方会形成涡旋结构,这些涡旋结构使得不同温度的流体之间互相掺混更为强烈,因此流体与翅片之间的换热效果得到强化。值得注意的是,百叶窗结构在增强翅片换热性能的同时也会使流体在肋侧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抗震性能设计理念,要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达到以期的性能目标。历年震害研究表明,现浇楼板的存在大大增强了框架梁端
建筑结构经过长期使用后,由于损伤、材料老化、使用功能改变、不适用于新的设计荷载等原因,容易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可以采用增大截面、外包钢、体外预应力、粘贴纤维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