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关于纠纷解决的研究已经成为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地域辽阔,风俗习惯各异,民族地区纠纷及其司法解决机制具有鲜明的特点。如何完善民族地区纠纷的司法解决机制,对于化解民族地区社会矛盾,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各民族人民的要求,逐步在民族地区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民族地区人民法院通过审理案件,在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化解少数民族社会纠纷,维护民族地区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法院对少数民族婚姻、继承和民族风俗引发纠纷的法律适用、司法调解以及双语审判,体现了鲜明的“法律多元”与“文化多元”的特征,颇具中国本土特色,且与域外司法实践迥异。在当代中国,人民法院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民族地区纠纷司法解决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对完善民族地区纠纷司法解决机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以及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等研究做出一些可能的贡献。本文将从历史发展、方针政策、审判实践和典型案例等方面对民族地区纠纷司法解决机制进行阐述,努力描绘国家司法制度与少数民族传统纠纷解决制度以及其他纠纷解决制度的有机互动。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和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对完善民族地区纠纷司法解决机制有所裨益。本文研究具有以下意义:丰富了多元化纠纷解决研究的理论成果;拓宽了人民法院研究以及司法研究的视角;丰富了民族法制建设研究。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利用了纠纷解决理论、法律多元主义理论、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少数民族特殊保护的人权理论。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分析的方法、文献分析的方法、案例分析的方法以及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文章主要安排了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章运用纠纷解决理论和民族理论,具体分析了纠纷、民族地区纠纷的含义,对民族矛盾、民族纠纷、民族地区纠纷等概念进行了辨析,具体讨论了我国民族地区纠纷的特点与成因;分析了少数民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概念,从纠纷解决的主体、程序、方式、依据等方面系统总结了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特点,对民族地区传统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民族地区纠纷司法解决机制的概念和特点,并将民族地区司法解决机制与纠纷其他解决机制进行了比较。第二章探讨了民族地区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分析了民族地区法院在解决少数民族纠纷中所选择和适用的各类法律规范;对民族地区法院选择和适用规范的基本规则进行了概括,就政策、民族地区变通法律规定、国家法和民族习惯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全面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法院法律适用的实际情况,以婚姻纠纷、继承纠纷和特殊民间纠纷为主要对象,深入系统地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第三章探讨了民族地区纠纷的司法调解问题,分析了民族地区司法调解的概念与特点,指出了民族地区司法调解的功能;以“法律多元”等理论为背景,分析了民族地区司法调解的多元化问题,即“规范的多元化”和“权威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民族地区司法调解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章探讨民族地区纠纷与双语审判的问题,分析了民族地区双语审判制度的概念和特点;探讨了双语审判制度的形成原因以及在纠纷解决中所发挥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民族地区法院双语审判制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探讨了民族地区纠纷司法解决机制的完善问题。对民族地区纠纷司法解决机制的作用进行了总体评价,归纳了其主要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民族地区纠纷解决司法机制的目标、原则与途径。总之,本文主张在坚持现代司法价值取向的前提下,紧密结合中国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改革,构建一个既符合现代司法文明普遍准则,又具有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特征,且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协调互动的司法解决机制,更好地适应少数民族生活习惯与法律文化的传统,更好地满足民族地区纠纷解决与稳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