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对“六法论”记载的变化管窥唐代绘画美学的演变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st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以来,特别是东晋之后,中国绘画真正步入了一种自觉时代,这包括绘画艺术和绘画美学两方面。到了唐代,绘画艺术发展成为蔚为大观的煌煌大国,大家辈出,群星闪耀,形成中国古代封建文化的光辉灿烂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在绘画方面,处处体现出盛世华彩的时代风貌。唐代绘画艺术的繁荣促进了绘画史论的发展。在从魏晋到唐代的绘画艺术美学发展过程中,由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了“气韵生动”等一系列绘画美学核心命题,影响了后世一千余年的绘画艺术与绘画美学发展的走向。而其中从魏晋至唐代这一阶段是一重要时期,“六法论”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方法论到鉴赏论的转化,而这一转化过程映现了魏晋到唐代绘画美学精神的变化。   本文以《古画品录》与《历代名画记》为中心,考证了历代“六法论”的不同记载,分析了关于“六法论”的标点问题,指出张彦远并非原封不动的照抄谢文,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了改造和发挥,使之从创作论扩展到了鉴赏论。经过张彦远改造过的“六法”开始由六种绘画方法论向品评鉴赏论转化。“六法”在谢赫提出时,是分门别类指出绘画类型并一一指出其创作法则和要求,而经张氏转引,六种法则转变为六种审美精神,虽有联系和承袭关系,但内涵毕竟发生了变化。接下来就谢赫与张彦远的绘画美学取向,对魏晋南北朝与唐代审美精神进行述评,分别阐述了谢赫“六法论”表述的美学意蕴与张彦远转引之“六法论”表述的美学内涵,并进一步分析了谢张画论各自显示的时代特征。分述了六朝绘画美学特质:徘徊于形神之间、出入于言意之外;唐代绘画美学特质:法度与气韵、色彩与意境。最后论述了六朝至唐代的绘画与美学演变,总结得出结论:中国古代绘画经过从上古千万年的发展,到唐代终于成为全面成熟而自觉的艺术样式,唐代绘画达到的这一艺术成就,是与魏晋南北朝绘画与绘画美学所创造的历史地位分不开的。魏晋南北朝绘画与绘画美学,在各个方面为唐代绘画的成熟做了实践和理论的准备,唐代绘画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在创造自身辉煌成就的同时,为后世中国绘画全新阶段的高峰开辟了道路。在唐代,绘画艺术承袭了魏晋以来的气韵精神,初步建立起以笔墨意味为核心的法度规范;进一步发展了前代线条艺术的辉煌成就,完成了色彩运用与抽象的艺术历程;并在这一时期最终完成了意境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化,开始将绘画艺术纳入到华夏文人士大夫艺术美学体系之中,从而全方位提升了绘画艺术的艺术品格,为宋元之后接力诗歌的文人雅文艺大旗作了艺术和理论上的充分准备。
其他文献
期刊
儒家《十三经》,数千年来极大的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国封建统治者从中寻找治国的方针,确立愚民的伦理道德。可以说这些经典著述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影响无时不有,无
期刊
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将占据国际市场的主导地位,文化产业是这一经济的核心部分。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画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而饱含本土文化艺术的民族风
娱乐节目是电视文艺的一种节目类型,由于它是通过大众媒介的社会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显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现象,所以它是一种媒介文化。媒介文化以不同的
武侠电影作为华语电影中的一个类型片种,在华语电影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蕴涵着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传统,以特殊的电影形式、风格、题材、意旨以及独有的审美规律,构建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