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f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职业需求导向的鲜明特征、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产学研协同培养的教育过程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期待,规定了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蓬勃兴起,迫切需要以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质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随着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适应性不强、解决问题能力不够、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质量内外部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适切中国情景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政策分析、历史研究、调查分析、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治理系统论等,试图构建各利益相关者互相协调、互相关联、责权对等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基于质量观的视角,系统梳理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变迁,分析了参与主体、理念内容、机制模式的变化原因。二是基于大数据调查分析,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用人单位的视角,识别了影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数据挖掘发现主要存在专业学位教育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不力与规模发展、政府引导的宏观监管、评价机制不健全与规模发展、社会多方参与薄弱与规模发展等三大主要矛盾。三是系统比较研究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以德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型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四是基于现代治理理论,构建了资格准入和监督评估协同、专业学位评估与培养单位整体审计协同、政府外部宏观指导与培养单位内部自我评估协同、社会监督与行政性评估协同的“四协同”专业学位质量保障机制。五是对优化构建适切中国情境的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基于传统半导体材料(诸如:硅、锗、铟镓砷等)的光电探测器制作成本昂贵,且仅仅可以用于制作小面积的平面芯片。基于液相合成等成本低廉的非传统方法进行制备的胶体量子点半导体材料的出现为制作高性能及柔性电子器件提供了可能。通过构建异质结,可以实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能级的材料整合在一个复合材料系统中。为研发基于红外胶体量子点的宽光谱探测、超快响应以及高探测灵敏度的光电场效应晶体管,本论文采用红外胶体量
近十几年来,阿秒激光在实验室的成功产生标志着阿秒科学的诞生。最近,研究人员发现反向圆偏振延迟阿秒脉冲与原子作用的电离过程可以生成涡旋状的电子动量谱。其复杂但规则的干涉结构,可以有效的表征原子或分子的动力学特性。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对偏振阿秒脉冲诱导的涡旋电子动量谱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研究工作可总结如下:首先,提出基于强场近似(Strong field approximation,SFA)理论
高功率窄线宽线偏振光纤激光器具有线宽窄、光束质量高、偏振度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相干合成、光谱合成、非线性频率变换等领域,本文重点研究了高功率短波长(≤1030 nm)窄线宽线偏振掺镱光纤激光器。此外将短波长(1018 nm)掺镱光纤激光器作为泵浦源应用在单频系统当中,研究了同带泵浦技术对单频光纤激光系统的影响。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高功率1018 nm窄线宽线偏振光纤激光
中远红外波段在军事国防、生物医学、物质鉴定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与潜力。高性能可调谐中远红外辐射源是以上应用的重要保证。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技术是产生可调谐中远红外激光的有效方法之一。当前中红外及THz波段非线性光学晶体种类相对较少,限制了中远红外辐射源的调谐范围与转换效率。本文针对新型BaGa4Se7晶体以及DAST等有机晶体,研究了其在中远红外波段非线性光学特性,理论分析了其在可调谐中红外及TH
双波长激光在精密测量、差分光谱、生物医学以及频率变换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将两台独立的激光器进行合束外,双波长激光的产生主要利用激光增益介质的不同增益谱线或光学参量振荡器来实现,但普遍存在结构复杂、功率不稳定、两个波长的功率比例及脉冲间隔不可调等缺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端面共轴泵浦两个激光增益介质的双波长固体激光器方案,并开展相关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1.06μm附近双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
学位
有机半导体单晶具有长程有序、无晶界、缺陷态密度低的特点,是研究有机半导体结构-性能关系的理想工具,也是制备高性能光电器件的重要材料。与三维块体有机单晶相比,低维有机单晶(包括一维有机单晶及二维有机单晶)还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以及分子级厚度等独特的结构优点,这些结构优点赋予了他们对外界刺激响应敏感、接触电阻小等性能优势,有望在未来柔性电子电路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低维有机半导体单晶的制备需要严格控
太赫兹波由于其独特的电磁频谱特性,在生物医学诊断、通信及雷达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高性能太赫兹波辐射源是太赫兹波应用的关键技术基础,而太赫兹波参量辐射源由于兼具宽频率调谐范围和高功率单色太赫兹波输出,且拥有体积小、结构紧凑和室温工作等优点,是目前太赫兹波辐射源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围绕太赫兹波参量辐射源的频率连续可调谐和输出能量特性等关键问题,对非线性晶体中基于受激电磁耦子散射
细胞长期低温冷冻保存意义重大。冷冻和复苏过程中,细胞内外结冰产生的渗透压损伤和冰晶损伤是导致细胞死亡的主要因素,且细菌感染风险也不容忽视。为了制备出兼具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抗冻和抗菌的低温冷冻保存体系,本文以功能性聚肽合成及其细胞低温保护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功能性聚肽抗菌、膜扰动活性和红细胞抗冻。内容主要包括聚(赖氨酸-co-缬氨酸)合成及抗菌性能;疏水氨基酸改性聚天冬氨酸及膜扰动活性;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