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维有机半导体单晶的可控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u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半导体单晶具有长程有序、无晶界、缺陷态密度低的特点,是研究有机半导体结构-性能关系的理想工具,也是制备高性能光电器件的重要材料。与三维块体有机单晶相比,低维有机单晶(包括一维有机单晶及二维有机单晶)还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以及分子级厚度等独特的结构优点,这些结构优点赋予了他们对外界刺激响应敏感、接触电阻小等性能优势,有望在未来柔性电子电路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低维有机半导体单晶的制备需要严格控制成核密度、生长取向、生长速率等条件,现有的基于三维块体有机单晶的制备方法难以满足需求。制备上的挑战阻碍了对低维有机单晶光电性能的探索,限制了其在有机光电器件及电路中的应用。针对这些挑战,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热辅助自组装(TASA)的策略制备单一取向的一维有机单晶微米线阵列。TASA策略实现了结晶过程中成核与生长的协同控制,具有良好的自适应生长特性,表现出了大的温度(40℃~100℃)和浓度(2 mg mL-1~7 mg mL-1)容忍度。利用该策略获得了 6,13-双(三异丙基甲硅烷基乙炔基)并五苯(TIPS-pentacene)厘米尺度的单一取向的一维有机单晶微米线阵列,并制备了光晶体管(OPT),得到了高达1.36×108的感光灵敏度,是当时见于报道的最高值。TASA策略克服了传统一维有机单晶微米线阵列制备方法对生长条件要求过于严苛的难题,其简单、高效的制备过程为制备大面积单一取向的一维有机单晶提供了新思路。(2)发明了表面活性剂辅助自组装(SAS)方法,成功制备了大面积的二维有机单晶。SAS策略增大了内向的Marangoni流动,抑制了“咖啡环效应”,适用于多种有机半导体二维有机单晶的生长。利用SAS策略成功制备了 2,6-双(4-己基苯基)蒽(C6-DPA)的大面积二维有机单晶,其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的平均迁移率高达3.03 cm2 v-1 s-1,展现出了优异的电荷传输性能。SAS策略提供了一种普适、高效的制备大面积的二维有机单晶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二维有机单晶的电荷传输性能、制备光电器件和电路奠定了基础。(3)利用二维有机单晶作为掺杂剂制备了一维/二维有机单晶异质结,实现了有机半导体可控、高效掺杂。二维有机单晶不仅可以与主体材料紧密贴合,实现高效掺杂,而且其可控的分子级厚度保证了对主体材料分子水平的精确掺杂。以TIPS-pentacene为主体材料,相比于未掺杂的材料,基于一维/二维有机单晶异质结的晶体管的平均迁移率从1.31 cm2 v-1 s-1增大到4.71 cm2 v-1 s-1(在开关比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提升了 260%。该研究提出的一维/二维有机单晶异质结是实现可控、高效掺杂的新结构,为通过掺杂实现高性能OFET等器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4)发明了液态衬底异质外延一步制备二维有机单晶p-n异质结的新方法,获得了高质量的p-n异质结。液态衬底消除了“咖啡环效应”,可实现大面积异质结的制备。更为重要的是,异质外延策略避免了层层堆叠法可能存在的界面污染,获得了干净的异质结界面。利用该策略制备的二维有机单晶p-n异质结的双极性OFET的电子和空穴的迁移率分别高达0.95 cm2 V-1 s-1和0.98 cm2 V-1 s-1,是目前大气稳定的性能最优的异质结双极性OFET。优异的电荷传输特性说明该策略获得的异质结界面具有较高的质量。液态衬底异质外延策略避免了传统层层堆叠方法存在界面污染的问题,为制备高质量的异质结乃至超晶格结构提供了新方法。
其他文献
随着柔性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其相关制造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关注。确定性微转印是柔性电子制造的关键环节,因此开展确定性微转印技术研究对促进柔性电子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研究以提高微转印操作效率和成功率为目的,针对确定性微转印机理与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如下成果:为提高微转印效率,研究了微转印中工艺参数对微转印印章性能的影响。将微转印过程等效成“三明治”模型的界面竞争分层过程,综合考
太赫兹(THz)波是电磁波谱中尚未完全认知和开发的最后一个频段,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技术已被证明在研究生物物理特性及结构功能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获取物质特征集体振动模式信息和分子间相互作用信息的同时,不断向生物传感领域延伸。但是生物体系的高复杂性和水对THz波的强吸收,成为THz技术应用于生物研究中的重要瓶颈问题。本文以THz光子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匹配
飞秒激光脉冲具有脉冲宽度窄、峰值功率高、相干光谱宽的特点,在高端工业制造、微纳加工和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技术层出不穷促进了飞秒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基于单路飞秒激光放大或非线性压缩技术所获得的超短脉冲指标已经接近极限,为了获得更高的单脉冲能量或更窄的脉冲宽度,相干合成技术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同时,高端加工等应用对飞秒激光的柔性传输需求也日渐凸显,近些年来出现的新型空芯光纤为高能量脉
基于传统半导体材料(诸如:硅、锗、铟镓砷等)的光电探测器制作成本昂贵,且仅仅可以用于制作小面积的平面芯片。基于液相合成等成本低廉的非传统方法进行制备的胶体量子点半导体材料的出现为制作高性能及柔性电子器件提供了可能。通过构建异质结,可以实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能级的材料整合在一个复合材料系统中。为研发基于红外胶体量子点的宽光谱探测、超快响应以及高探测灵敏度的光电场效应晶体管,本论文采用红外胶体量
近十几年来,阿秒激光在实验室的成功产生标志着阿秒科学的诞生。最近,研究人员发现反向圆偏振延迟阿秒脉冲与原子作用的电离过程可以生成涡旋状的电子动量谱。其复杂但规则的干涉结构,可以有效的表征原子或分子的动力学特性。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对偏振阿秒脉冲诱导的涡旋电子动量谱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研究工作可总结如下:首先,提出基于强场近似(Strong field approximation,SFA)理论
高功率窄线宽线偏振光纤激光器具有线宽窄、光束质量高、偏振度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相干合成、光谱合成、非线性频率变换等领域,本文重点研究了高功率短波长(≤1030 nm)窄线宽线偏振掺镱光纤激光器。此外将短波长(1018 nm)掺镱光纤激光器作为泵浦源应用在单频系统当中,研究了同带泵浦技术对单频光纤激光系统的影响。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高功率1018 nm窄线宽线偏振光纤激光
中远红外波段在军事国防、生物医学、物质鉴定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与潜力。高性能可调谐中远红外辐射源是以上应用的重要保证。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技术是产生可调谐中远红外激光的有效方法之一。当前中红外及THz波段非线性光学晶体种类相对较少,限制了中远红外辐射源的调谐范围与转换效率。本文针对新型BaGa4Se7晶体以及DAST等有机晶体,研究了其在中远红外波段非线性光学特性,理论分析了其在可调谐中红外及TH
双波长激光在精密测量、差分光谱、生物医学以及频率变换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将两台独立的激光器进行合束外,双波长激光的产生主要利用激光增益介质的不同增益谱线或光学参量振荡器来实现,但普遍存在结构复杂、功率不稳定、两个波长的功率比例及脉冲间隔不可调等缺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端面共轴泵浦两个激光增益介质的双波长固体激光器方案,并开展相关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1.06μm附近双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