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榛子(Corylus)是一种利用价值很高的坚果类经济树种。目前在欧洲已经实现了集约化的生产,但是我国的榛子产业发展正处起步阶段,许多基础研究未能展开或还未深入。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榛子主要以野生采集为主,此外在各地的引种和栽培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在我国榛子的栽培中提高榛子的产量和质量是工作的重点。针对这样一种现象,借鉴了其它的果树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改善办法,对榛子的开花结实整个生长过程中的规律进行了研究。从开花物候期、花粉生长的适宜温湿度、有效授粉受精期、果实生长规律、叶片中矿质营养元素的含量这五个方面对欧洲榛、杂交榛、平榛这3个种进行了探讨。对3种榛子开花的全过程进行观测,分别统计了雌雄花的物候期和花期长度,并结合试验地的温度条件综合分析。研究得出,榛子盛花期的最适宜温度为10℃左右;雌花芽的萌动温度多为4℃左右,欧洲榛子和杂交榛雄花芽萌动的温度为4℃左右,平榛的为6℃左右。在日低温小于-5℃时榛子雄花芽易发生冻害。3个种榛子的雌花花期长度相近为12d-13d,雄花花期略有差异。控制榛子花粉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观测花粉活力。通过种、温度、湿度3个三因素正交试验研究。发现不同种榛子花粉活力不同。温度是影响花粉活力的主要因子,在温度不同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0℃度为花粉萌发的最适温度。榛子的不同品系间影响效果相差不大。为有效施肥时间的确定提供了依据。运用人工授粉,来控制授粉时间,调查坐果率。发现3种榛子的有效授粉时间具有一致性,都是在开花后24h到48h间,3种榛子的有效受精期略有所不同。此外不同种间坐果率有显著差异,人工授粉能够有效提高坐果率。在果实受精到成熟这段时间对果实的体积质量,果仁质量进行测量,同时应用液相色谱仪对激素进行测定,得出: 3种榛子果实的体积和质量生长规律都是“快-慢-快”的“双S”型生长曲线。果仁生长是随时间的变化不断增加的。此外生长素(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这三种激素在果实的生长过程中呈一定的规律变化,证实了激素对果实的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果实生长季,采集叶片,测定其中矿质元素的含量,通过绘图和统计分析发现: 3种榛子中,欧洲榛和杂交榛各矿质营养元素的含量接近而平榛中有几种元素的含量明显低于上两者,因此可知平榛的长势略逊于杂交榛和欧洲榛。3种榛子中矿质元素含量变化趋势相近。且Zn2+,Ca2+之间,Mn2+,Cu2+之间存在着拮抗关系,Mn2+,Ca2+之间,K+,Zn2+之间, K+,Mn2+之间存在着一种协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