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关于流动性过剩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其内涵的理解并不统一,对其表现、危害和成因等的分析也不深入和系统,而对其测度方法和判断标准的研究就更不明确。本文认为,流动性过剩是指实际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显著地多于有效经济产出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基于此,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和危害,并从货币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经济结构失衡和区域失衡、不合理的外资和外贸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预期、通货存款比的下降、产能过剩以及投融资体制的缺陷等共同造成了当前的流动性过剩。紧扣流动性过剩的内涵,本文沿着货币供求对比分析的思路,从总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设计了流动性过剩的测度指标,即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和流动性增量过剩系数,并从统计角度提出了流动性过剩的判断标准。当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大于其理想值并且程度超过了依置信水平而定的幅度时,则存在流动性过剩,否则,就不存在流动性过剩。运用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本文选取1997年第1季度到2005年第4季度作为训练集样本,训练出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测度模型和判断标准;选取2006年第1季度到2007年第2季度作为分析集样本,对该时期的流动性过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分析集样本期内,我国均存在流动性过剩,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的平均值高达0.229,相当于名义货币平均过剩6.18万亿元人民币,实际货币平均过剩5.34万亿元人民币;过剩情况最为严重的是2006年第3季度,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高达0.287,过剩的名义货币数量达到了7.27万亿元人民币;过剩情况最轻的是2006年第4季度,过剩的名义货币数量达到了3.52万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