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外逃,也称为资本逃避或资本转移,是国内资本出于规避政治风险或经济风险的考虑,逃避正常监管,通过各种非正常或非法方式转移到国外以获取外国资产或货币的经济行为。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逃现象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更是凸现了资本外逃问题的严重性。对于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而言,虽然我国的国际收支表现为资本净流入,但是资本外逃现象同样不可忽视。跨入新世纪,特别是在进入2002年以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加之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以投机为目的的境外热钱大量涌入我国,造成了我国资本外逃现象好转的假象。尽管我国目前的情况与拉美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时发生危机的国家的情况不尽相同,并且目前仍然是以资本流入为主,但在国际资本十分重视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应准确认清我国资本外逃的现状,密切关注资本外逃现象,以防范于未然。本文在国内外大量关于资本外逃的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转轨时期经济特点和金融环境,对我国的资本外逃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运用国际通用的估计法对我国1995-2004年的资本外逃规模进行了大致估计,并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个渠道探讨了我国资本的外逃路径。同时,针对我国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提出了不同于他国的引起我国资本外逃的因素,分析了资本外逃的危害以及在我国未造成灾难性危害的原因。最后,结合我国的改革现实和资本外逃的特点,提出了从抑制“过渡性”资本外逃和“真实性”资本外逃着手,建立对资本外逃的监控机制、加强国际合作等具体遏制资本外逃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