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用户多天线协作通信传输方案的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R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无线通信网络允许多个用户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下工作,能够有效提高系统容量,但用户间干扰问题限制了系统性能的提升。而协作通信技术能够更好地挖掘多用户MIMO系统内在的空间分集增益,扩大覆盖范围,改善系统整体性能。但结合两种技术的多用户协作通信方案往往存在网络结构复杂、编码及检测复杂度高等问题。为此,本文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1)研究了多用户MIMO系统的基本信道模型和干扰处理方法,重点研究了两种经典的干扰对齐方案。一种是基于Alamouti结构编码的干扰对齐方案,该方案利用Alamouti结构的正交性消除用户间的干扰;另一种方案在发射端未知信道状态信息的条件下,通过设计合理的空时编码传输方式,实现两用户MIMO干扰信道下的干扰对齐。(2)分析了协作通信的基本模型和协作中继传输的经典转发方式,深入研究了在多天线MIMO通信系统中采用循环延迟分集(Cyclic Delay Diversity, CDD)技术降低编码及检测复杂度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CDD技术可在获得分布式无线通信网络潜在分集增益的同时,简化整个通信系统的实现复杂度。(3)基于上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低检测复杂度的两用户多天线协作通信传输方案。该传输方案中所有节点均配备多根天线,整个传输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两通信用户首先对待传输信号进行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 OFDM)调制,然后采用基于干扰对齐思路设计的空时分组码对各个子载波上的调制信号进行编码,以在获得系统分集性能的同时,易于实现接收端的干扰分离,将编码后的信号广播发送给所有的中继节点;第二阶段,为降低检测复杂度,在中继转发过程中引入CDD方式。各个中继节点采用不同的循环延迟量对各自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循环延迟操作后再放大转发给接收节点,在接收节点处基于发射端的空时编码原则设计合理的迫零消除矩阵去除用户间的干扰,获得期望信号。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传输方案可在两用户多天线协作通信系统中实现简单的编码和检测,能够获得较大的空间分集增益和良好的误比特性能,中继节点数目的增加不会对接收端的检测复杂度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其他文献
本文对两源节点共用一个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网络作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在无线中继网络中网络编码与信道编码的联合设计问题。文章首先简述了中继信道编码,网络编码的发展历程和
机载斜视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波束指向前方或者后方并且斜视角可以达到几十度的合成孔径雷达。机载斜视SAR可以利用雷达散射截面与方位角
造访赵立信先生的计划已久,只是因为先生公务繁忙,时至年尾,2005年12月28日,终遇机会可去拜访先生.虽说数九寒冬,可记者一走出长春火车站,便有升自内心的温暖--是先生亲自驾
多输入多输出(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技术能在不增加发送功率和带宽的条件下提高系统容量和可靠性,被认为是未来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多用户MIMO系统逐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无线数字通信系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以香农分离编码理论为基础的传统无线数字通信系统,对信源分别进行独立的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在一定
目标跟踪技术已经成为航空航天、智能监控、安全管理、医疗卫生等领域发展的必要手段。随着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目标跟踪技术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跟踪过程中存在的目标遮
码间干扰被认为是在无线通信领域中高速传输数据时的主要障碍,为了克服其引起的信号失真,在通信系统中常常使用信道均衡技术。传统均衡克服码间干扰的方法是发送训练序列,盲均衡
在即时通信软件迅猛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人们充分享受它所提供的迅速快捷的服务,方便了大家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但在另一方面,它也给管理人员在安全方面提出了新课题。面对目
随着通信技术、因特网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迫切地希望移动通信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如图像传送、音视频点播等数据及多媒体业务,电信运营商也期待着未来的通信网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