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i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改善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整体受力性能,将筒芯内模按剪力传递方向分区域在板内双向布置,筒芯内模的顺筒向与剪力传递方向一致。采用这种方法,解决了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单向布置筒芯内模造成的两个方向刚度和承载力存在差异的问题。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利用该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此类板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征,并讨论了主要参数(配筋率,空心率及混凝土强度)对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工程设计提出参考依据。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受力性能进行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验证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受力特征。有限元分析表明,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关于板中心线对称位置的竖向位移基本相同,板两个方向的抗弯刚度基本相同。(2)讨论了非预应力纵筋配筋率对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力学性能的影响。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非预应力纵筋配筋率在0.3%-0.8%的范围内变化时,板的承载能力随非预应力纵筋配筋率的增长而快速增长,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受弯承载力主要由普通钢筋承担。(3)讨论了混凝土强度对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力学性能的影响。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可以增大空心板的承载力,但影响程度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超过一定值时而减弱,并且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能够减小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竖向位移。(4)讨论了空心率对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力学性能的影响。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体积空心率不宜大于50%,也不宜小于25%。当空心率在此范围变化时,随着空心率的增大,板的自重相应减小,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承载力几乎没有变化。(5)讨论了在竖向荷载下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中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并与规范公式计算的值进行了比较,预应力钢筋应力增量大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2004计算值的2倍,约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92/93计算值的1.6倍。因此本文建议,设计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时,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增量可以取《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04计算结果的2倍。即保证构件的安全性,又可以充分发挥材料性能。
其他文献
研究振动—离心复合环境下的控制方法,对于预测航空、航天设备在单一环境试验中无法估计的潜在故障,提高产品的使用可靠性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离心环境下振动台系统
  本文针对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沉降量预测问题,首先收集和处理数据并建立学习样本集;建立了改进的优化BP网络模型:对输入的数据样本进行了规整化和归一化处理,以加快收敛速度;推导
目前对地基沉降预测的精度较低,甚至与实际相差甚远。虽然当前有很多种不同预测方法来预测沉降,但是对于预测值的可能变化范围还是很难精确的把握和了解。 本文首先论述了研
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高层建筑的岩石地基开挖、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施工、其它地下结构的建设以及各种拆除工程中爆破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爆破法是
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实质上是求解地下结构与围岩介质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比例边界有限元法(SBFEM)在模拟无限介质方面具有边界元法仅需离散边界且远场
当今由于全球性土地资源短缺问题不断加剧,高层或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多,这就对现有的建筑结构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合钢板剪力墙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构件以其优越的抗侧力性能逐
形状记忆合金(ShapeMemoryAlloy,SMA)是一种多功能智能材料,目前广泛应用于电子、机械、航天、化学、医疗、能源以及日常用品等领域。由于形状记忆合金同时具有感知、驱动、超
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ment Polymers)是一种物理力学性能优良的新型材料,具有高强、耐腐蚀、质量轻等优点,被认为是传统配筋混凝土结构中普通钢筋的一
导电混凝土是近年来兴起研究的功能材料之一,是在对传统的混凝土进行改性、研究和开发之后得到的。它除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外,还具有压敏性、温敏性及其它性能,不但顺应了当前材
桩基是最古老的基础形式之一。随着桩基的大量应用,桩基质量带来的工程问题越来越多,因此,采取有效的检测手段对桩基质量进行检测,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是当今工程界普遍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