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观警觉度的睡眠剥夺易损性差异及其神经机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hy0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对睡眠剥夺的深入研究,睡眠剥夺对大脑认知能力的影响已经不再被认为,或者不仅仅限于“损失了睡眠带来的益处”。事实上,睡眠剥夺对人类大脑的影响非常广泛。从警觉、注意、感知觉,到高级认知功能,都会受到睡眠剥夺的损害。睡眠剥夺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尽管很多人会尝试进行恢复性睡眠或补偿性睡眠,试图消除睡眠不足或剥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睡眠剥夺依然对大脑存在长期不可逆转的影响。睡眠不足的问题对经济,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睡眠剥夺易损性是指个体的心理行为特征对睡眠剥夺易感的程度。睡眠剥夺易损性是一个被试间差异大,被试内稳定的特质性的属性。但同一个个体在某一个行为特征上睡眠剥夺易损性高,并不代表其在另一个行为特征上的易损性必然会高,即存在“任务依赖”。不仅如此,跨任务易损性差异还存在着遗传性的因素。先前研究已经发现,与人们的主观经验不同,个体客观测量得到的警觉表现的睡眠剥夺易损性的高低,与主观报告的警觉表现的睡眠剥夺易损性的高低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目前认为在易损性的背后存在着3种独立的因素,一是警觉的主观评估;二是认知加工,包含认知加工速度和执行功能的任务测量;三是客观警觉性。但这些相互独立因素背后的大脑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主观警觉度和客观警觉度在睡眠易损性上表现出的分离背后的神经机制。通过对33名被试进行36小时的睡眠剥夺,以及9个采样时间点得到的主客观警觉数据,我们在研究一中发现,尽管随着睡眠剥夺时长的增加,客观警觉度(通过精神运动警觉测试任务进行测量得到的反应时和脱漏次数)与主观警觉度(通过斯坦福嗜睡量表,卡罗琳斯卡嗜睡量表和阿姆斯特丹静息态量表测量得到的嗜睡得分)的总体变化趋势非常相似,但相关分析并不支持个体客观警觉度的改变和主观警觉度的改变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个结果在睡眠剥夺0小时(以经过整晚充分休息后的被试清晨到达实验室的时间为基线)至睡眠剥夺24小时,以及睡眠剥夺24小时至睡眠剥夺36小时这两个时间段均得到了验证。在研究二中,我们希望通过使用功能核磁共振技术采集得到的静息态脑影像,利用多变量分析方法与全脑功能连接分析,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神经机制。参与研究一的被试,在进行睡眠剥夺实验时,在三个时间点(睡眠剥夺0小时,24小时,36小时)均接受了静息态扫描。首先我们对采集得到的静息态数据进行了预处理,然后经过质量控制和去噪处理后,对分割为264个感兴趣区和13个脑功能网络的影像数据进行了全脑功能连接分析,经过方差分析后提取有效的特征值,然后使用多变量统计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利用每个被试得到的功能连接矩阵对被试的主客观警觉度经历睡眠剥夺后的改变值进行拟合以及预测。留一法交叉验证支持了该模型良好的预测性能。最后,通过置换检验结合自助抽样检验,我们确定了在模型的预测过程中,大脑的哪些连接分别对睡眠剥夺后主观警觉度以及客观警觉度的改变有主要的贡献。分析发现,相对于主观警觉度,睡眠剥夺后客观警觉度的改变过程中,有更广泛的功能脑连接的参与,包括的连接集中在皮层下网络与皮层网络间,皮层下网络内部,感觉运动网络内部,以及腹侧注意网络与额顶控制网络间等。而主观警觉度的改变,只有皮层下网络与感觉运动网络间的一条功能连接参与。研究二说明,不同的大脑功能连接的参与,是主客观警觉度在睡眠剥夺过程中受损程度相互独立的原因。总之,本研究一方面利用多个时间段的信息揭示了主客观警觉度对睡眠剥夺的易损性差异及其神经机制,另一方面构建了利用静息态脑网络功能连接预测主客观警觉度的神经网络模型。本研究可以帮助对倒班工作,特勤人员等长期或偶尔需要面临睡眠限制的工作者,进行主客观警觉表现预测,以进行更加合理的工作管理和组织。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简述了神经网络的发展现状与应用,接下来重点介绍了文中建模使用的4种神经网络结构DNN,RNN,LSTM和GRU,并将他们组合成DNN+RNN,DNN+LSTM,DNN+GRU形式的神经网络结构,
目的:注意是人脑对外界信息选择性处理的认知过程,能够调节视觉认知,但注意缺陷存在于许多临床精神和神经类疾病患者中,因此,明确视觉注意的脑机制对于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阐明机理有重要意义。方法:对视觉皮层群感受野(population recetive field,pRF)的研究能够从视觉信息处理的基本功能单位探讨大脑视觉认知。本研究将基于pRF实验的视觉刺激设计两种空间注意任务(注意中心和注意全视野
载波相位差分定位算法是地震数据采集站常用的定位方法,针对载波相位差分定位算法存在定位时间较长和算法较为复杂等问题,展开对载波相位差分定位算法的探索,有助于地震数据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贫富差距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应该持续重点关注的问题.关于贫富差距的度量方面,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经济指标,其中包括基尼系数(Gini coe cient)、Bonferroni指数等.目前,基尼系数是学术界和实务工作中广泛采用的指标,而学者对Bonferroni指数的关注较少.但相比较于传统的基尼系数,Bonferroni指数在表达式的构造上赋予低收入群体更大的权
醛基是DNA中天然核苷酸修饰的重要基团,在表观遗传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醛基修饰碱基包括5-醛基胞嘧啶(5fC),5-醛基尿嘧啶(5fU),脱碱基位点(AP),它们在真核生物和原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影响,并探讨PKA通路与Src通路介导CREB依赖性基因转录在上述调控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方法:对MG-63骨肉瘤细胞进行培养,应用不同浓度的
为了解决过度使用流量,恶意流量的非法附加费和恶意程序的网络访问问题,以及帮助用户安全可靠地使用手机的问题,本文开发并实现了一种在Android环境中监控移动流量的系统。本
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具有拍照功能的智能终端被普及,互联网上每天都有海量的图像和视频信息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面对日益增长的图像数据,如何进行有效
土壤生物,尤其土壤微生物,能够通过植物-土壤反馈作用调控植物种群增长和群落构建,在外来植物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受到生物(如植物)和非生物(如土壤理化
从镜像神经元发现到镜像神经元理论提出,研究者由最初的知觉-行为探索转向镜像神经元活动的跨学科研究,从关注单个神经元细胞的活动到使用镜像神经元脑成像技术对个体在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