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属禾本科竹亚科寒竹属的中小型复轴混生竹类,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2200m的高寒地区。笋材两用,因其中下部之节上具刺状气生根,因中下部节间略成方形而得名,一般秆高5-7m,胸径1-3cm。关于金佛山方竹无性系生长及栽培技术的研究,迄今文献报道较少,本文采用竹类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无性系种群生长发育规律、生物量结构以及竹林培育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其成果将进一步充实竹类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深化对金佛山方竹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认识,为培育优质高效的金佛山方竹林提供理论与实践的科学依据。其结果如下:
1.金佛山方竹出笋过程可分为3个时期,即出笋初期、出笋盛期和出笋末期。盛期出笋量最多,占全期平均出笋量的81.41%,初期和末期则分别占11.53%和7.06%。
2.金佛山方竹绝大多数退笋出现在整个出笋末期,约25天左右,此期退笋数量占总退笋数的69.44%。引起退笋的原因主要是营养不足,退笋平均高度为22.47cm。
3.金佛山方竹的笋.幼竹高生长遵循慢-快-慢的过程,可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时期,高生长期持续45天左右,平均株高为2.53m;昼夜24h总生长量达19.84cm,白天生长量是夜间生长量的1.04倍。
4.金佛山方竹叶面积指数测定:运用SPSS11.5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测得1kg金佛山方竹叶面积大小为107640.71cm<2>,叶面积指数为7.58,说明该金佛山方竹林叶面积指数较适宜,即该竹林达到丰产结构,光合能力较强。
5.金佛山方竹无性系种群单位面积生物量为74163 kg·hm<2>,其各构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为:竹秆54.4%,枝条12.3%,叶子17.4%,竹蔸7.0%,竹根6.6%,竹鞭2.4%。各构件生物量分布规律是:秆>叶>枝>蔸>根>鞭,在总量构成中,地上部分占84.0%,地下部分占16.0%。
6.施肥对金佛山方竹无性系种群出笋数量具有一定影响,施肥处理能够较大程度的提高出笋数量,施用尿素、复合肥、农家肥分别提高出笋数量1.26倍、1.42倍、1.50倍;同时施肥也对提高成竹率具有显著影响,施用尿素、复合肥、农家肥分别提高竹笋成活数量分别为1.28倍、1.49倍、 1.60倍,但是,施肥对竹笋地径和幼竹高度均不具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