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教育层次与普通高中教育并列,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居于中等层次,肩负人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双重功能。中等职业教育在为国家培养中等应用型专业和技术人才、传承技能技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和完善教育体系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招生规模、社会地位和产教关系几经起伏,当前在理论认识和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教育功能被异化、教育行为失据和社会认同低等价值问题。此类问题产生、变化和发展是主体对中等职业教育价值认识、判断和选择的结果,归根结底由主体价值取向偏差造成。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面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部需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人才供给需求等外部动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本文试图厘清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探究偏差形成的原因和制约价值取向的文化根源,探索实现人的尊严和中等职业教育尊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是主体基于需要在其秉持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对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判断、选择和行动的过程。价值取向根植于文化,以价值观的形式沉淀于文化内核之中,在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中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和价值要素引导人的需求,形成影响人的价值认识、判断、选择和行动的力量。本研究将文化分析方法和价值理论相结合,以“观念、价值、行动和制度”文化分层结构与主体的“价值观、需要和行动”价值取向结构为基础,建立文化视野下基于“主体视角、价值观剖析、需要分析和行动探究”四个路径的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分析框架。文化视野从历史的和现实的两个维度对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展开分析。现实的维度是文化历程的横截面以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为分析对象,历史的维度在文化历程的变迁过程以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形成的文化源头为分析对象。现实的维度立足社会和个人两大主体采用文本分析和调查问卷方法,以政策文本和统计数据为载体探究社会主体“工具性”和“功利性”取向的价值观基础和教育行动方式,通过学生使命感、职业认同度和职业态度与家庭社会地位、经济和文化资本相关性分析“工具性”和“功利性”取向对个体的影响。在对社会和个人主体价值取向的深度刻画与分析基础上,从主体和价值定位两个维度提取出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人的主体性缺失”“经济主导”等价值取向失衡。历史的维度从人学观、社会职业结构和古代职业教育地位三个方面整理、分析和解读相关的学说、政策和实践透视“功利性”和“工具性”取向形成的文化源头。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从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表象、问题到根源的分析可以看出人与社会、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的关系问题是造成价值取向失衡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都聚焦于人与教育的尊严。尊严是自尊与尊重的辩证统一,基于身份的权利和责任的关系是尊严实现的标志。中等职业教育与人的尊严互为表里,以人的主体性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性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阶段性和独特性,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表现为职业能力要素的引入,基于职业预期在知识学习、技能传承、情感发展和道德生成过程中形成自尊和获得尊重。中等职业教育的自尊源于教育本真价值的实现,尊重立足于价值地位的独立,关键在于处理好人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基于上述思路,本文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基础。本部分在人学、教育学、价值学和文化学相关理论基础上,建立认识和分析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第二部分,现实表现。本部分基于主体视角,一是依托政策文本结合统计数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功利性”和“工具性”价值取向的表现进行梳理;二是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社会价值取向对个人价值取向的综合影响。第三部分,问题呈现。从在社会与个人价值取向表象中提炼总结出因主体与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定位偏差造成的价值取向失衡。第四部分,文化根源。基于人、社会和教育的关系,从人性观、职业观和古代职业教育定位三个维度还原职业教育产生、发展和变迁过程中“人的真实地位”的文化原型,探究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形成的文化之源。第五部分,尊严实现。本部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探讨人的尊严和中等职业教育尊严的辩证统一关系,探索基于尊严的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