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教师新型形象的塑造——一种人本主义的观点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qiang_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历来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春蚕”、“蜡烛”、“人梯”、“人类灵魂工程师”等隐喻,既是教师精神的写照,也是教师在公众心目中理想的形象。每个时代的教师形象不仅体现了教师职业群体自身的发展,而且反映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折射出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传统意识及其流变。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以人为本的理念呼唤教师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对教师形象提出诸多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教师队伍暴露出种种不适应新要求的现象。这就要求全社会重新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赋予其新的内涵、新的使命。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及最终归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举起“人性”大旗,召唤教育中“人性的回归”。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正为我们重新审视教师地位和作用提供了良好的视角,并对教师自身塑造新型形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简述问题的由来,分析和总结研究现状,说明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阐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教师形象及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概念界定。通过对“教师形象”代表性观点的总结分析,剖析教师形象的内涵。在对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概念进行梳理后,整理概括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人本主义教学观、人本主义师生观、人本主义课程观、人本主义教育评价观。这些观点对我国教师新型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益启示。   第三部分,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形象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将教师年龄、学历、学年段、是否班主任、城乡作为独立变量,分别对冷漠态度、偏爱歧视、体罚及变相体罚等为代表的不良教师形象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呈现出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教师形象,从而反映出我国中小学教师形象的现状并探析引起教师形象现存问题的可能原因。   第四部分,我国教师新型形象塑造的人本主义向度。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视角提出一些塑造新型教师形象的可行性建议。主要从塑造教师公众形象和塑造教师自我形象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对于塑造教师公众形象层面,社会和学校需要本着“以教师为本”的观念,设定立足全人的教师形象目标,设置面向完整人的教师形象课程,建构人本化的教师形象教育,进行以师为本的教师形象评价。在塑造教师自身形象层面,教师需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进行主动、积极的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实现教师形象自我提升主动化。   第五部分,结束语。对前文所述进行反思,得出结论与不足,同时提出对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内的田径运动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不仅对竞技体制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对运动员自身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内田径运动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同时,与之相对应的
班主任是学校班集体的直接领导者,他们除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系列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交往是改善师生关系
期刊
随着时代的进步,机械专业的学生应在巩固传统手工设计计算、绘制图纸的基础上,大力推行CAD/CED技术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并熟练应用新技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并增
Objective To evaluate dietary iodine intake and its potential risks among the Chinese population.Methods Individual dietary iodine intake was calculated using f
院长在大学和学院组织结构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他在大学和学院发展中扮演着特殊角色,也正因为其组织地位与众不同,使院长经常处于典型的角色冲突情境之中。本研究运用角色理论的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强烈的创新意识,旺盛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人类整体素质
舒新城(1893—1960),出生于湖南溆浦县桐木溪乡刘家渡的一个佃农家庭。初名玉山,学名维周,字心怡,号遁庵,又号畅吾庐,曾用笔名徐怡、怡等。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和辞书
在新媒体把新闻传播的速度、力度和大容量充分发挥的今天,传统平面媒体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对报道策略的把握,包括对报道选题、报道内容的确定,对报道切入角度的选
《唐诗宋词选读》教材进入课堂已经十年了,在此期间,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研究,深化了对本课程教学的认识。结合当前教学实践情况,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提高《唐诗宋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