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知觉理论的群化空间设计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q72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建筑作品中涌现出一种特殊的空间类型,这类空间通过按一定规则排布的构件形成系统组织的心理空间,从而引导人的行为。本文将这种构成方式符合格式塔理论中群化组合法则的空间定义为群化空间(Grouping space)。在群化空间中物理空间是自由连通的,而心理空间则是彼此区分而又联系的群组,这种特殊的心理空间是人对空间特征视知觉解读的结果。本篇论文借助视知觉理论的研究成果,将其重要的规律以及指导原则运用到群化空间的研究和设计当中,试图从视知觉的角度剖析在群化空间中人与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的核心部分包含三个章节,各章节研究呈递进关系。文章首先根据视知觉和群化组合法的基础理论,分析了研究对象——群化空间的构成要素,描述了群化空间中的内在关系,同时解析了群化空间的建筑意义。随后基于设计者的视角,通过视知觉动力理论和大量案例的深入分析确定了群化空间的组织原则,以及设计中的空间导引的策略和空间的内在关系。最后文章则从观察者体验的角度入手,研究群化空间的视知觉感知特性。通过分析影响感知的主要因素,从而进一步探知了群化空间的主要感知特性。本文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分析研究,深入解析了群化空间的设计手法,并阐述了其中隐藏于看似随意简单的形式背后复杂的系统关系,为今后此类型建筑空间的理论研究和创作找到了方法和途径。
其他文献
在科技和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对满目的钢筋水泥森林感到厌倦,他们开始回过头去关注那些属于历史的、存在于现实的传统建筑。这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民居形式越来越得
历史街区以其体现历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具有一定规模,而成为一个城市集中展示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场所,它为本地居民提供了可持续发展所依据的从过去到未来的、持续的文明观,但它
学位
随着对商品化住宅的重新思考和各种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的公共住宅政策的出台,我国的保障性住宅政策与规划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更加关注时效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住宅政策制定和开
从20世纪后期起,我们就被困在后现代主义造就的无知和不确定性中,它热衷于解构一切领域的结构、秩序和系统性。自它1960年代入侵建筑学以来,建筑学原本健康的结构、建造、秩序等
边缘是行为活动发生的起始点,是室内与室外的过渡与渗透。边缘提供给人们许多实际的、心理的支持,使人愿意在此停留、徘徊。边缘处的行为促进了更广范围、更多人数的活动发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我国住房体制的改革,住房作为商品推向市场。而由于低收入人群无力购房产生的社会问题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进而,以社会弱势群体作为对象的住房保障制度也成
在20世纪中期,建筑组织Team 10提出并发展了的一种建筑原型,由于其具有大尺度的水平延展性以及肌理化的空间组织形态等特征,因此被称为“毯式建筑(Mat-building)”。它的产生
在2005年举办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重点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区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桎
目前,节能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建筑节能和人们生活休戚相关,人们每天生活工作在建筑物内,建筑室内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建筑节能设计恰恰是保障室内环境的
建筑形态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形态的控制有利于保持城市形态的相对稳定。建筑形态的继承与创新一直都是建筑师所关注的话题,它不仅要求建筑师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