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背景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 POF)是指妇女在40岁以前由于卵巢功能明显衰退导致雌激素缺乏、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而出现闭经、潮热、汗出、不孕的一种疾病。在妇女当中卵巢早衰的发病率为1%-3%,近年相关研究提示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出现年轻化。目前卵巢早衰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酶的缺失及异常、心理因素等有关。由于其病因复杂,治疗十分棘手。目前对于卵巢早衰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其能有效缓解雌激素低下引起的部分症状,如潮热、汗出、阴道干涩等,但副作用大,且停药后易出现反复,所以临床上很多病人并不接受激素治疗,而求助于中医药治疗。中医并无卵巢早衰这一病名,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归在“闭经”、“不孕”的范畴。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上有一定的优势。然而目前卵巢早衰证型较为繁杂,无统一证候分型,因此对卵巢早衰证候分布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归纳卵巢早衰证候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卵巢早衰是病程较长的一种疾病,病程中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在各种影响因素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教育程度的卵巢早衰病人当中,临床表现可能各有侧重,证候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探讨卵巢早衰中医证候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不但有利于卵巢早衰中医证型的规范化,更能为临床实践或科研提供依据。目的探讨卵巢早衰中医证候规律及其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为卵巢早衰的中医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循证医学和文献调查方法,筛选总结卵巢早衰影响因素和卵巢早衰妇女一般状况及症状等内容,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四诊重要辨证要素,制定统一的调查问卷;对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符合卵巢早衰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卵巢早衰中医证候规律及其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卵巢早衰的中医证候规律卵巢早衰中医证候包括“肾虚、气血亏虚、肝郁气滞、阴虚”四种证型,其中肾虚型所占比例最大,共32例,占34.0%,其次是气血亏虚型,占26.6%,其余依次是肝郁气滞和阴虚,分别占20.2%和19.1%。2年龄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在纳入94例病人中,年龄最小的为21岁,最大的39岁,平均年龄33.59岁;21-25岁年龄段患者共11人,26-30岁年龄段共14人,31-35岁年龄段共19人,36-39岁年龄段共50人。由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人数有所增加,36-39岁为卵巢早衰的高发年龄段,发病人数明显增多。卵巢早衰中医证型在年龄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3文化程度情况及其与证候的关系94例卵巢早衰的病人中初中或以下12例,占12.8%;高中或中专25例,占26.6%,大专或以上57例,占60.6%。大专或以上学历的病人占了一半以上。文化程度与证候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与肾虚证候呈负相关,与肝郁气滞证候呈正相关。4孕次与证候的关系中医证型与孕次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孕次增加,卵巢早衰患者更多的表现为肾虚证,而阴虚证则相对减少。5 FSH水平与证候的关系卵巢早衰患者四种证候类型中卵泡刺激素(FSH)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肾虚型>阴虚型>气虚亏虚型>肝郁气滞型。FSH水平与肾虚证呈正相关。结论卵巢早衰中医证型主要有“肾虚、肝郁气滞、气血亏虚及阴虚”四种证型,其中以肾虚最为常见。36-39岁是卵巢早衰的高发年龄段。卵巢早衰的自然影响因素如患者的文化程度、怀孕次数及实验室指标中的FSH水平与卵巢早衰中医证候有一定的相关性。随孕次增加,卵巢早衰患者更多的表现为肾虚证,而阴虚证则相对减少。FSH水平与肾虚证型、文化程度与肝郁气滞证型呈正相关。患者的年龄、病程、居住地、流产次数、婚姻情况、家族史、发病前的诱因及雌二醇(E2)水平与卵巢早衰的中医证候无明显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