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麻醉趋势指数(NTI)与传统体征监测方法用于无痛肠息肉切除中维持浅镇静麻醉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09月至2020年02月实施无痛肠息肉切除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arcotrend指数(NTI)组(N组)和传统的体征监测组(R组),分别予以麻醉趋势指数(NTI)、体征指导浅镇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浅镇静实施效果,丙泊酚、瑞芬太尼总用量,入室即刻(T0)、进镜时(T1)、肠镜达结肠脾曲(T2)、经过结肠肝区(T3)、以及苏醒时(T4)的HR、MAP、SP02值,疼痛评分、苏醒时间、手术有关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共8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接受NTI指导镇静评估40例,依照体征指导镇静评估40例。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无痛肠镜检查。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体重指数、身高、ASA分级、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与R组相比,N组患者苏醒时间较短(0.32±0.04 vs 0.51±0.08,t=16.663,P=0.000)、丙泊酚用量虽差距较小但有统计学意义(80±7 vs100±10,t=10.363,P=0.000);但两组患者诱导时间(2.03±0.25 vs1.97±0.22,t=0.143,P=0.258)、手术时间(25.12±4.36 vs 23.43±4.38,t=0.324,P=0.752)、瑞芬太尼用量(104.3±8.25 vs100.6±6.33,t=1.423,P=0.159)相当。两组患者基础HR、MAP、SPO2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且各时间点SPO2水平皆维持在98%以上,组间比较并无差异(P>0.05);两组在T1点MAP、HR相对T0点均有明显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T2点HR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T2、T3点MAP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在T2、T3、T4点MAP、HR更稳定。两组患者在低血压发生率(χ2=0.213)、呼吸抑制发生率(χ2=0.556)、恶心呕吐发生率(χ2=0.213)上的数据值比较无很大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在体动反应(χ2=6.275)和总不良反应(χ2=7.680)发生率上的数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痛肠息肉切除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行浅镇静麻醉安全可靠,具有呼吸循环抑制小、丙泊酚用量少、苏醒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应用NTI监测指导无痛肠息肉切除术,较传统体征监测可更好的达成患者浅镇静麻醉目标,且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小、体动反应少、丙泊酚药物用量小,能更进一步提高患者术中舒适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