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社团和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社团品格和精神为主要特征,在约定俗成的制度和相应的管理模式下合理开展活动的群众性组织。因此,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则是指大学生为实现拓展知识领域、培养共同兴趣、促进成长成才的目标而呈现的管理方式、活动内容等学习成果,以及由此所反映的管理者、教育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人格品质的总和。 众所周知,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对繁荣校园文化、锤炼学生品质、促进学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高校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推进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对于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各项功能的发挥、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诸如管理形式同一、活动形式相似、工作绩效评价标准雷同,社团成员的归属感严重缺失等问题已非常突出。这些问题导致高校社团文化建设遭遇单一化、形式化等诸多危机,使高校社团文化丧失其特有的功能。只有厘清高校社团文化的育人功能,认真梳理和分析当下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呈现的文化建设日渐单一和“呵护式”管理等问题,指出“挂靠”部门的管理方式和社团内部发展的诸多短板,才能促进高校社团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社团文化建设要走出现实困境,必须吸收“五大发展理念”的精神内蕴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引领社团协调发展;创新社团活动,立足社团宗旨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让社团回到本位,做好份内的事;引领社团健康发展;营造优良环境,尽力尽责地为社团的健康发展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提高社团负责人的基本素质,引领师生共享发展。 高校社团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这个抓手,通过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活动,凝心聚力,积累资源,在协调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探索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