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轮状病毒腹泻模型小鼠,并给予茜草藤、乌梅、甘草组成的颗粒干预,观察茜草藤、乌梅、甘草颗粒对轮状病毒腹泻小鼠表现、肠粘膜病理改变及IgA含量、血清TNF-α、肠道NF-κB含量及紧密连接蛋白变化情况,研究茜草藤、乌梅、甘草颗粒对轮状病毒(RV)腹泻作用的机制。 方法:MTT方法检测茜草藤、乌梅、甘草颗粒对MK2细胞毒性及对RV的体外抑制。将120只乳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小鼠经口腔给予0.15ml的RV液,正常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1天,干预组小鼠每日2次给予25mg/ml的茜草藤、乌梅、甘草颗粒溶液0.1ml,模型组及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取小肠组织作病理、电镜观察,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及ZO-1。ELISA方法检测肠粘膜IgA、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在茜草藤、乌梅、甘草颗粒溶液安全浓度范围内,随溶液浓度升高,RV感染的MK2细胞的存活率升高。 2.病理及电镜改变:正常组:肠粘膜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量空泡变性,绒毛坏死不明显,刷状缘结构整齐;干预组:空泡样改变较模型对照组减轻,刷状缘结构整齐。 3.肠粘膜中IgA:第二至第五天正常组较模型组及干预组升高,第4天至第5天干预组较模型组升高; 4.血清TNF-α:模型组与干预组第1天起较正常组升高,第3天至第4天达高峰。干预组第3日至第6日较模型组下降; 5.肠道NF-κB:模型组与干预组第1天起较正常组升高,第3天至第4天达高峰。第3日至第6日干预组较模型组下降。 6.紧密连接蛋白光密度:第一天,三组没有显著差异;第三天,模型组较干预组与正常组显著下降;第六天模型组较正常组与干预组下降。 结论:1.茜草藤、乌梅、甘草颗粒可以抑制RV对细胞的破坏作用;促进紧密连接结构的恢复,保护肠粘膜屏障;2.促进肠粘膜IgA的分泌;3.抑制NF-κB的活化,减少细胞因子产生,通过这些,茜草藤、乌梅、甘草颗粒减轻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表现并缩短其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