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藤、乌梅、甘草颗粒治疗小鼠轮状病毒腹泻机制的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zw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轮状病毒腹泻模型小鼠,并给予茜草藤、乌梅、甘草组成的颗粒干预,观察茜草藤、乌梅、甘草颗粒对轮状病毒腹泻小鼠表现、肠粘膜病理改变及IgA含量、血清TNF-α、肠道NF-κB含量及紧密连接蛋白变化情况,研究茜草藤、乌梅、甘草颗粒对轮状病毒(RV)腹泻作用的机制。  方法:MTT方法检测茜草藤、乌梅、甘草颗粒对MK2细胞毒性及对RV的体外抑制。将120只乳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小鼠经口腔给予0.15ml的RV液,正常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1天,干预组小鼠每日2次给予25mg/ml的茜草藤、乌梅、甘草颗粒溶液0.1ml,模型组及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取小肠组织作病理、电镜观察,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及ZO-1。ELISA方法检测肠粘膜IgA、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在茜草藤、乌梅、甘草颗粒溶液安全浓度范围内,随溶液浓度升高,RV感染的MK2细胞的存活率升高。  2.病理及电镜改变:正常组:肠粘膜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量空泡变性,绒毛坏死不明显,刷状缘结构整齐;干预组:空泡样改变较模型对照组减轻,刷状缘结构整齐。  3.肠粘膜中IgA:第二至第五天正常组较模型组及干预组升高,第4天至第5天干预组较模型组升高;  4.血清TNF-α:模型组与干预组第1天起较正常组升高,第3天至第4天达高峰。干预组第3日至第6日较模型组下降;  5.肠道NF-κB:模型组与干预组第1天起较正常组升高,第3天至第4天达高峰。第3日至第6日干预组较模型组下降。  6.紧密连接蛋白光密度:第一天,三组没有显著差异;第三天,模型组较干预组与正常组显著下降;第六天模型组较正常组与干预组下降。  结论:1.茜草藤、乌梅、甘草颗粒可以抑制RV对细胞的破坏作用;促进紧密连接结构的恢复,保护肠粘膜屏障;2.促进肠粘膜IgA的分泌;3.抑制NF-κB的活化,减少细胞因子产生,通过这些,茜草藤、乌梅、甘草颗粒减轻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表现并缩短其病程。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对产妇实施健康教育后的产后出血及产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我院选取280例在本院分娩的产妇,产妇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产妇分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结合心理干预对骨折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其中对照组
目的:观察盐酸埃克替尼对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并从机制上了解其是否通过改变细胞DNA双链断裂修复、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实现放射增敏作用。  方法:选取野生型肠癌HT29和
目的:研究鼻胆管护理对于ERCP下治疗急性胆管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于我院进行ERCP治疗急性胆管炎患者76例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目的: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是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的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帕金森病的患病率不断增高。帕金森病以静
目的:用EPI-DWI序列对无症状志愿者腰椎体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icient,ADC)进行定量评估,比较生理条件下各腰椎体ADC值的变化规律;通过与毗邻椎间盘的Pfirrmann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标准化护理程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接诊的76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