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受温度等环境因子调控的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研究成为当今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基于1963-2008年物候观测资料和气温数据,研究我国东部地区主要树种生长物候期(展叶期和落叶期)和繁殖物候期(花芽期、开花期和结果期)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潜在机理。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生长物候方面,展叶期温度敏感性升高(-5.50±0.22天/℃)与落叶期(秋季)气温的上升(0.04℃/年,P<0.05)导致近20年间(1988-2008)展叶期(-0.85天/年)和落叶期(-0.16天/年)相较于1963-1983年间显著提前(负值表示物候期提前,P<0.05),生长物候周期长度显著延长(1.02天/年,P<0.05)。2.在繁殖物候方面,花芽期温度敏感性升高(-6.84±0.50天/℃)和开花期(夏季)气温的显著增加(0.06℃/年)导致1988-2008年间花芽期(0.58天/年)和开花期(0.43天/年)均显著提前(P<0.05)。尽管秋季气温增加(0.02℃/年,P<0.05),但结果期无显著变化(P>0.05),最终导致繁殖物候周期长度无显著变化(P>0.05)。3.随纬度北移或经度东移,1963-2008年间春、夏、秋、冬四季温度均显著降低(P<0.05)。因此,随纬度北移或经度东移,平均展叶期和落叶期提前(P<0.05),生长物候周期长度缩短(P<0.05);平均花芽期、开花期和落叶期显著提前(P<0.05),而繁殖物候周期长度缩短(P<0.05)。1963-1983年和1988-2008年间,各物候的空间变化趋势与总趋势类似,且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仅繁殖物候周期长度的纬度变化除外(1988年后缩短幅度减小,P<0.05)。本研究发现:在时间尺度上,植物生长物候和繁殖物候均在1988年后呈现拐点式响应。物候及其周期长度的时空变化均与物候期间气温显著相关。全球气候变暖及气候变暖的季节不对称性将对物候及其周期长度的变化带来更多的影响,最终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多样性,以及动植物之间的营养平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