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以岛屿主权之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南海争端不仅成为威胁我国安全的不安要素,也对亚太局势的稳定带来危险。该争端既是西方殖民时期留下的产物,也深受冷战远东格局影响。英国在早期南海争端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二战后英国南海政策的演变,不仅有助于系统看待战后南海局势演变,也对把握英国远东政策的走向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力图论述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英国南海政策的转型过程,分析政策产生的根源及影响,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以岛屿主权之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南海争端不仅成为威胁我国安全的不安要素,也对亚太局势的稳定带来危险。该争端既是西方殖民时期留下的产物,也深受冷战远东格局影响。英国在早期南海争端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二战后英国南海政策的演变,不仅有助于系统看待战后南海局势演变,也对把握英国远东政策的走向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力图论述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英国南海政策的转型过程,分析政策产生的根源及影响,在此基础上揭示战后南海局势的发展历程。从文章谋篇布局看,本文由导论、正文及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介绍文章的研究缘起,梳理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所用文献材料,简述论文的研究方法,最后从理论与现实层面指出论文的研究意义。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梳理战后英国关注南海事务的背景。第二章及第三章则以英国外交部档案为基础,分别阐述英国在《旧金山对日和约》起草期间及1956年克洛马事件发生时的南海政策,第四章则归纳战后至50年代末英国南海政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具体而言,第一章的目标是解释二战结束后英国依然重视南海岛屿争端问题的原因。本文认为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促使英国积极干涉南海事务,历史上英国是最先对南海地区进行勘探测绘的西方国家之一,于19世纪中叶在环南海周边地区建立庞大的殖民势力,并由此主导当地的贸易网络。自19世纪中后期起英国在南海地区逐步遭遇法国、日本的挑战,这使其将目光进一步对准南海各岛屿,试图将部分岛礁划归自身殖民地名下。二战结束后,英国在南海地区仍具有重要经济利益,一方面,英国在南海周边仍拥有大量殖民地,另一方面英国需要通过南海与中国大陆开展贸易。与此同时,对苏联向东南亚扩张的担忧也促使英国将南海视作抵御共产主义入侵的前沿阵地。在此背景下,英国渴望继续在南海地区保持自身影响力。二战后至50年代后期,英国南海政策按照其原则差异可分为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各有一代表性事例,从中可以体现该阶段英国南海政策的主要特点。本文第二章详细分析英国在制定《旧金山和约》时所秉持的南海政策。二战后,盟军对日媾和的一大目标是“妥善”处理日本战前通过侵略所获领土,南海诸岛也在其中之列。英国历史上对南沙群岛部分岛屿提出主权要求,因而特别关注南海岛屿的处置方式。英国希望和约仅仅规定日本放弃对岛屿的主权要求,但不能明确岛屿的归属者。英国如此为之,其根本目是在不与中国直接对抗的前提下通过政治手段干涉中国收复领土的行动,延缓共产主义向东南亚的扩张,保障其远东殖民地的安全。第三章则详细论述克洛马事件爆发后英国在南海事务中的态度。50年代以来,越南、菲律宾等新兴独立国家试图侵犯中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1956年菲律宾人克洛马宣布“占有”南沙群岛,引起地区局势紧张。英国方面得到消息,迅速开展调查。外交部认为,南沙群岛缺少战略价值,在西方控制制海权的前提下中共绝无可能在岛上建立稳固统治。同时,并未有明显迹象显示南沙海域储藏丰富油气资源。这一时期英国仅仅为完成拱卫马来亚的任务便已耗尽心力,没有能力在南海岛屿问题上挑起事端,也不愿在领土问题上与中国产生对立。鉴于此,英国外交部阻止远东司令部派船队前往南沙海域考察的计划,并告知其驻外机构,要求不对南海岛屿争端发表看法。英国的中立态度表明他更希望充当“观察者”的角色。第四章则是对这两个阶段英国南海政策的评价。纵观战后至50年代中叶,英国南海政策逐渐从积极干预向保持中立转变,但有三个特点自始至终贯穿其中。一是始终将亚洲大国视作其在南海地区的地缘对手;二是积极采取结盟方式,依靠法国及美国等传统盟友的支持以应对地区安全;三是受现实主义影响,英国南海政策始终较为灵活。这样的政策不但使英国较为轻松地从南海岛屿问题上抽身,也确保西方国家在南海地区的航线安全。但客观来看,英国协助美国在南海地区对中国进行遏制,为日后的地区争端埋下伏笔。结语则从更为宏大的角度对英国参与南海事务的逻辑进行总结,它受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影响。英国对南海的重视源自于其历史上与俄国在欧亚大陆的争霸,二战后美苏两大集团在东亚大陆的对峙局面可以视为19世纪英俄竞争的延续。而从现实层面看,英国南海政策始终受制于战后英国整体对外政策,这意味着英国需要在避免投入过多资源的前提下维持在远东的影响力。随着英国逐渐将外交重点聚焦于欧洲,其不可避免地将要从南海地区撤退。然而,受传统海洋思维的影响,英国在撤退过程中依然留下了楔子,以便有朝一日重返南海地区。
其他文献
基于“5E”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设计是指运用包含引入、探究、解释、迁移、评价5个教学环节的“5E”教学模式,针对培养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收集有效证据、基于证据解释结论以及交流的能力等科学探究素养而制定出的教学方案。本研究旨在探索解决学生科学探究素养薄弱问题的方案,同时给一线物理教师一些教学参考。本研究的主要工作: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调研并汲取国内外教育专家和学者针对“5E”教学模式的研
针对太行山山前平原中北部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热量资源不足、土壤养分不均衡、自然灾害频发、农机农艺融合差和与新型经营主体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粮食丰产工程”在该地区集成了麦玉光热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以“丰产、增效和绿色”为目标,面向规模化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进行示范和推广。本研究在新乐市中同村进行大田对比试验,对比分析该技术体系与传统技术的小麦、玉米生产的
由于GDP指标无法反映整个国家的环境状况、社会分配以及社会福利等弊端,故在近年来提出的修改国内生产总值的新指标中,相继出现了绿色GDP、人类发展指数、真实储蓄以及包容性财富指数等,其中包容性财富指数较为被看好。《包容性财富报告》系列报告的发表使更多政策决策者以及其他群体更好理解国家的经济状况,从而为决策者进行决策提供了参考。但是由于该指标的测度范围不够全面,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该报告包括人力资本、生
本文以笔者参与的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评估口译实践为基础,参考Barik(1971)提出的口译过程中错误类型分类,提出适用本口译实践报告的理论框架,分析笔者本次口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尝试解释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分析发现,笔者的错误类型包含了省略中的跳过省略、理解省略和组合省略;增添中的程度词增添、关系增添和结句增添;替换中的轻微语义错误、严重语义错误、轻微措辞变化和根本措辞变化。笔者错误
中国与西班牙双边关系发展良好,近年来西班牙青少年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加,如何立足西班牙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他们的汉语学习需求,使西班牙青少年的汉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是汉语教学研究者和汉语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分析基础,以西班牙青少年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以西班牙HUMANITAS双语学校初中生为例,运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西班牙青
自1980年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江汉平原水稻种植不管是在空间布局还是类型构成等方面都产生了复杂变化,从而使得在大范围长时间尺度上快速、准确地获取该地区这一复杂的水稻种植结构极具挑战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水稻遥感精确识别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的客观分析。本文以素有江汉平原产粮大县之称的江陵县为研究对象,以长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数据集为主要信息源,依据不同类型水稻的生长
儿童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通常被用来解决一些教育实际问题。《文学百科—文学术语词典》里是这样定义“儿童文学”:“专门为儿童提供的阅读作品,有时尽管是写给大人看的,但对儿童很有用”1。在深厚积淀的俄罗斯文学史上涌现出了诸多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其中包括亚·普希金,列·托尔斯泰,马·高尔基,弗·马雅可夫斯基,萨·马尔沙克,列·潘捷列耶夫等。列昂尼德·潘捷列耶夫(原名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叶列梅耶夫,
翻译信息类文本的一大难点是传递较为专业晦涩的信息、知识与概念,若仅采取直译难以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让读者理解文本的背景和语境。解决此难点可以采用的策略之一是对陌生的专有名词及其他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加注。通过文献回顾,笔者发现大多数加注研究集中在文学文本,或者是不考虑特定文本和文本类型的宏观研究,对信息类文本的关注较少。而且探究重点主要在加注原则和注释的形式分类,而非加注方法。基于此背景,结合对《四
基础教育阶段作为培养学生思维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和物理教学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将“科学思维”确立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要素之一。可见,无论是从教育教学观念还是教育改革观念来看,“科学思维教学”都是物理学科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更是培养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高中教育阶段如何培养
学校管理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配置学校资源,整合调动各方的因素,优化学校教育中的要素,以保证学校教育达到最好教育效果。现在我们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在不断的进步,大众的价值观表现出多元化,视野越来越广阔。为此对于学校的管理来说,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时代转变的中,学校管理也要去符合国家以及大众对于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本文研究中,笔者以南岳二小为中心,基于走访座谈和抽样问卷调研结果,分析乐清农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