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研究《左传》的外交活动,论述的重点是外交叙事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 绪论探讨了外交叙事的定义与类型。由于社会背景的差异,这里的外交活动与现代意义上的“外交”活动内涵相差甚远,但仍然具备以下三个要素:外交使臣由国家派遣;使臣出行代表国家的利益;采用和平的方式进行谈判。外交活动的类型包括“会盟”、“朝聘”、“取成”三个方面。 第一章为外交叙事的背景与成因。首先交待社会背景,由于周王朝中心统治力量涣散,大国相继崛起,使得多种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包括周天子、诸侯国君与行人群体。其次分析叙事成因,外交活动是战争与内政的衍生事件,复杂的内外环境促使外交活动的产生。列国之间战争频发,矛盾尖锐。列国内部公室卑微,士大夫阶层日益壮大,内政问题时有发生。这样的社会背景,促成从西周社会诸侯邦交到东周社会列国外交的转变。 第二章分析外交叙事的结构特点。分为四节论述,第一节论述“礼”对外交叙事的约束,分析以“礼”为主要目的的外交活动的叙事特点。第二节论述单线型结构的叙事特点,主要分析单次或多次外交盟会的结构特点,以及盟会结构对于整个叙事情境的作用:实现情节的突转;建立新的局面。第三节论述以“对话”为核心的复合式结构,探讨“对话”作为双人称言语结构的特点:对峙式结构与平行式结构,以及该两种结构对于整体叙事的推动作用。第四节论述人物“评点”与外交叙事,分析人物“评点”的结构特点,以及“评点”结构对于情节推动的作用。 第三章分析外交叙事的语言特点。分为三节论述,第一节要分析外交“记事”的语言特点,研究零散外交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第二节分析外交“记言”的语言特点,研究两种不同叙事环境中的语言特点,分为:两相对峙,长于论辩;居于下风,委婉陈辞两点论述。前者分析在对峙状态下,叙事语言长于论辩的特点。后者分析在双方实力不均衡的情况下,叙事语言委婉含蓄的特点,第四节叙事语言与人物形象,探讨叙事语言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