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饮食文学初探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rengbu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古代诗歌的题材从《诗经》开始,经历了一个从贴近生活到逐渐“雅化”的转变。《诗经》中农事、婚恋、宴飨等题材,描写的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题材。可是渐渐地,诗歌的题材开始偏离了这些平凡的生活,诗歌题材在文人士大夫手中,越来越趋向于“雅化”、“文人化”,饮食题材在这期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在这种局限下,历代文人在有意与无意间也做过一些努力,从陶渊明、韩愈、白居易等人,都描写过饮食。但是正如莫砺锋先生所说,饮食题材在苏轼之前,就像一株小草,它的发扬光大还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对饮食题材的开拓,首先是得益于宋代文人审美意识的世俗化。众所周知,宋人的文学作品和前代相比,更加细腻化、世俗化,这就为苏轼开拓饮食题材,做好了思想基础。当然,饮食题材地位的提升,还有赖于苏轼个人文学素养的深厚和人格魅力的高尚。本文尝试着对苏轼饮食文学进行探索,首先交代了苏轼饮食文学发展的背景,其次详细介绍了苏轼饮食文学的主要内容,最后简要总结了苏轼饮食文学的艺术特色和意义。  饮食文学有了苏轼的开拓与创新,其境界得到很大的提升,苏轼把哲理与饮食相融合、讽喻与饮食相融合、世俗文化与饮食相融合、人格魅力与饮食相融合,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饮食文化的传播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他文献
人类描写动物的历史悠久,从上古的神话到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就出现了大量的动物描写;小说兴起之初,动物描写也在其中占有一部分。动物描写一直延续在中国文学发展史
郑州市中心医院消化二科主任医师杜晓林的门诊室。一位40岁左右的女子一进门就愁眉苦脸地说:“我的胃里就跟有个东西一样,这4个多月来一直难受,不疼不痒,就是堵得慌。”  杜晓林主任为她做体格检查时发现:用手按压腹部的多个位置,她都不觉得疼,而是一直说“堵得慌”。  “最近吃饭规律吗?”杜晓林主任问。  “心里烦,吃不下饭。”  “遇到什么烦心事了?说来听听。”  在杜晓林主任的鼓励下,这位女子道出了藏
陈子昂作为初唐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超凡见识的政治家,历来都为文学家们所称赞。他的生活、创作、做官、下狱、冤死都在武后时期,他拥护武则天当皇帝,“感时思报国”。
自佛道诞生起,中国文人的审美意识就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文学创作也出现了新的局面。苏辙也不例外。随着生命历程的发展,苏辙的思想与审美以及文学创作也不断地发生新的转变。但
“这‘病’只要生活中注意点,不久就会康复,不需要吃药。”当听到医生这样说时,您会不会感到不可思议?医学专家指出,尿分叉、尿不尽、头晕、心慌、四肢乏力等症状,其实很多时候并非疾病,只是人体出现的一些短暂性的现象,这些小毛病一般不需要治疗,只要平常注意就能恢复正常。  偶尔尿分叉并非前列腺炎  别看小徐年纪不大,他可是公司里有名的“酒仙”。小徐也知道喝酒伤身,因此,若不是情非得已,也会有意控制。但问题
元代,伴随着蒙古族入主中原,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空前广泛。作为元代文学代表性样式的散曲,在少数民族散曲家的手中绽放出别样光彩。蒙古族、西域人及其他西北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