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带式散热器振动强化传热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带式散热器广泛应用于车辆发动机冷却系统之中,通过合理匹配散热器散热量与发动机功率,可保证发动机在理想的温度范围内安全可靠工作。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决定其能源和资源消耗,因此,提升散热器的散热效率是研究热点。本文提出将振动强化传热技术应用于管带式散热器,以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对管带式散热器的振动强化传热效果及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管带式散热器扁管和翅片的数学模型,阐述了非结构化网格控制方程的离散方法,及相应的速度-压力耦合解法。利用Fluent进行仿真分析,模拟了不同振动工况下扁管和翅片对流换热过程中的流场与温度场,研究了振幅和频率对流场、温度场及传热效果的影响规律。扁管的仿真研究表明:振动能够明显地扰动扁管附近流场,增加管壁边界层的湍流度,从而提高扁管对流换热速率;管壁对流换热的平均努赛尔数在一个周期内的均值Nu)随振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增大振幅,Nu可提高14.07-67.78%;增大频率,Nu可提高4.64-26.03%;随风速增大,振动强化传热效果减弱。翅片仿真研究表明:振动可改变粒子的运动轨迹,迫使气体沿百叶窗通道流动,提高了流动效率,增加了边界层的湍流度;振动能改善温度场分布,形成利于散热的热尾迹,降低了翅片通道的平均温度,从而明显改善壁面对流换热效果;振动时翅片表面平均热流密度(q)高于无振动时的值,q随振动强度和入口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其中频率的影响大于振幅,增大振幅q最大可提高22.92%,而增大频率q最高可提升51.50%;振动对流场和温度场的扰动随入口风速增大而减弱。对管带式散热器扁管和翅片的对流换热过程进行场协同分析,用场协同数和场协同角分布描述流体区域的场协同性,从流场与温度场的协同关系上深入分析散热器振动强化传热的内在机制。场协同分析表明:振动能够明显改善扁管和翅片换热表面附近区域的场协同角分布,使其沿背离90。的方向变化,从而获得较好的温度梯度场和速度场的协同性,且场协同性的改善随振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随风速增大而减小。扁管和翅片的仿真研究显示,振动能够提高换热壁面对流换热速率,场协同分析指出振动改善了对流换热的场协同性,因此,振动的扰流之所以能强化传热,其内在原因是提高了对流换热的场协同性,场协同原理较好地揭示了振动强化传热的机理。搭建了管带式散热器振动强化传热风洞试验平台,对散热器振动强化传热问题进行试验研究。讨论了振动对散热器传热及阻力特性的影响,用j/f1/3对其强化传热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振动能够有效提高散热器总换热系数和气侧换热系数,实验范围内,总换热系数最大可提高11.71%,气侧换热系数最大可提高16.82%。振动在提高散热器换热系数的同时,也增加了压力损失,最大压降损失为40.48%。振动条件下压力损失的百分比随风速的增加而减小,说明高风速下振动强化传热手段相比其他扰流形式的强化传热方法在压力损耗方面更具优势;而低风速下压力损失增加的比例虽然较大,但其增量较小,最大压力损失增量为17Pa,因此振动造成的额外功耗并不大。散热器传热因子(ja)和阻力因子(fa)均随振动强度增大而增大,定义B=(jv/j0)/(fv/f0)1/3描述振动强化传热有效性。结果表明B>I,即强化传热带来的有益效果大于因此而付出的压力损失代价,证明振动强化传热手段是有效的。振动强化传热的有效性随振动强度增加而增加,随雷诺数增加呈上升趋势。
其他文献
“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换乘模式逐渐被认为是交通一体化、绿色出行的最佳范例。从交通规划设计层面,应着重考虑慢行设施与慢行使用者关系的协调,营造安全、便捷、舒
对基于花岗岩碎石的高性能混凝土(HPC)制备方法进行研究,可以拓宽HPC用碎石种类,缓解目前工程建设用碎石资源匮乏的现状。采用花岗岩制备HPC过程中,配合比设计是承上启下的关
1月14日,集团公司在京召开2020年工作会议,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动员广大干部员工立足长远抓当前、善谋全局抓落实,激活力、增动力、提效力,稳中
期刊
该文对扩频通信系统中采用自适应跳频地址编码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及仿真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提高多用户通信系统误码性能的方法,即基于多目标优化理论的自适应跳频的扩频通信
长期以来,中国铁路一直沿用大负荷的客货混线运行的运输组织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充分运用铁路固定设备能力,实现高负荷的铁路运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放弃了对铁路运输工
本报告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化系统的二者演化关系,按照理论方法、应用实例、结果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两系统之间的演化过程、相互作用机制,分析了系
该文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学及灰色系统的有关理论,从系统工程学的角度,探讨了高速铁路行车安全问题.论文从铁路行车安全系统构成的四个最基本要素人、机、环境、管理着手,并结合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剧增和公路通车总里程的不断攀升,交通事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出行安全的最严重公害之一,其中行人/汽车碰撞事故是交通事故中最为严重的一类事故。通过手工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同时也是交通运输智能化的高级阶段,是一项高科技;其中动态交通网络流的分配是它的关键技术之一,是
一、概述,中国许多大城市提出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对策,但现有的公共汽车和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速度慢、运量小,不难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