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是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经济变量,也是经济研究中的热点之一。费雪效应给出了名义利率和预期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认同,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为经济个体所接受。但在实证研究中对于其是否存在或是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确结论不一,从而形成了费雪效应之谜。但是这又激发了更多的学者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从而形成了大量的文献。在现存的文献中,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居多,中国费雪效应的研究则相对比较少。本文试图对中国的费雪效应做一个探究。本文选取了三个时间段,即1992‐2001年、2002‐2011年以及1992‐2011年的季度数据和月度数据分别作了实证研究,由于费雪效应只涉及两个变量,因此在实证中我采用了最常用的E‐G两步法来做协整检验,接下来做了误差修正模型。最终得到的结论是:第一,在选取的7组变量中,除了2002‐2011年间的季度7天同业拆借利率及季度通货膨胀率是平稳序列之外,其余6组变量均是一阶单整序列,这与文献当中提到的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是一阶单整序列略有不同。第二,尽管选取了不同的数据,在所有的时间段里均发现了费雪效应的存在,只是这种费雪效应比较弱,在使用季度数据时,三个时间段的费雪效应系数分别为0.36、0.22、0.45;在使用月度数据的时候,三个时间段的费雪效应系数分别为0.35、0.20、0.41,其中在2002‐2011年,选取月度1天同业拆借利率做名义利率的指标时得出的费雪效应系数为0.14。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存在费雪效应,但是这种效应比较弱。第三,1992‐2001年间的费雪效应系数比2002‐2011年间的费雪效应系数要大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在前一时间段里含有1993‐1996年这一高通胀和高利率的时间段。第四,使用季度数据和月度数据分别得出的费雪效应系数在三个时间段里的差非常之小,分别为0.01、0.02和0.04,几乎接近于0,可以理解为选取作为名义利率变量的7天同业拆借利率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在市场化上并没有区别,这主要因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额相当于中国金融体系的规模仍然偏小。综上所述,本文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在1992‐2011年间存在弱的费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