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杀意念到自杀行动:自杀相关动机过程的差异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xiangji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杀研究领域,学者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重要的便是能够敏锐、准确预测的能力,这种预测不仅是谁会/不会发展出自杀想法,还有谁会在何时将这种自杀想法付诸行动。而导致自杀预防进展受限的一个主要原因便在于,目前学术界对于自杀想法(suicidal thoughts)向自杀行动(suicidal actions)的转变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思考自杀的人并不会进一步采取自杀行动。相对较高的自杀意念检出率和较低的自杀未遂检出率提示我们,理解自杀未遂者与自杀意念者之间的差异,识别哪些自杀意念者、在何种情况下有最高的自杀行动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促进自杀理论模型的发展,更能大大提高危机评估与干预的精准性。在文献综述部分,我们对自杀研究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发现目前学术界对自杀意念向行动转变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空缺。传统自杀研究对自杀的理解无法区分自杀意念者与自杀尝试者,此前被广泛认可的自杀风险因子,大部分只是自杀意念的风险因子,这些因子能很好地将自杀意念者与健康人群区分开来,却无法解释自杀意念向自杀行动的转变(Klonsky&May,2014)。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研究者们提出“自杀意念—行动转变”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将自杀意念的发展和自杀意念向自杀行动的转变视为两个不同的过程,有着不同的解释和预测因子。这一框架的提出为自杀研究翻开了新的篇章。在这一框架下研究者们先后提出几个自杀意念—行动转变的重要理论模型,并围绕这些理论模型对过往的大量风险因子进行了重新检验,初步发现了一些对自杀意念及自杀行动有区分力的风险因子。但目前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够清晰或有待解决的问题:(1)自杀意念向自杀行动的转变到底是受第三变量的影响,还是由于自杀意念本身不同而产生?(2)较多考察远端风险因子或自杀想法的产生,而对自杀想法产生后个体对自杀及自杀行动相关的认知和动机过程缺乏探讨。在考察内容上,也集中于对言语性内容的考察,而忽视了心理意象、自杀意念的情感成分等。(3)对自杀意图在意念—行动转变中的作用认识不够。自杀行动必须建立在自杀意图形成的基础上,目前的意念—行动转变框架基本将自杀过程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自杀意念的形成,自杀意念向自杀行动的转变。却忽视了自杀意念发展出自杀意图这一关键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之间已出现分化,是区分自杀意念者与自杀行动者的“第一道门槛”。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以自杀意念—行动转变框架为指导,从比较自杀意念者与自杀行动者的自杀意念出发,以期寻找自杀意念者与自杀行动者在自杀意念的内容或成分上的关键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些近端动机过程变量是如何影响自杀意念向自杀行动转变的。具体而言,分为五个研究:研究一旨在探索自杀意念与自杀行动大学生在自杀意念的内容或成分上的差异。研究对象来自武汉市某综合医院精神科,选取过去一年内仅有自杀意念(13人)或曾有自杀行动(13人)的住院大学生,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收集26名被试从产生自杀想法到采取/放弃自杀行动这一过程中的近端认知情感过程,并由5名研究者采用共识性质性研究方法(CQR)对访谈材料进行深入分析。质性分析结果发现,从自杀的诱发事件(或不存在)产生到个体最终采取或放弃自杀行为,影响其最终行为的因素可以划分为5个方面:自杀意念产生(我想死),自杀结果权衡(要不要自杀),自杀过程预期(如何实施自杀),自杀/死亡相关信念与态度,自杀意念调控,这五个方面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从近端因素的角度大致描述自杀行为的发生过程。通过对自杀意念者与自杀行动者在这5个方面的差异进行深入比较,我们将关键差异变量锁定为其中的自杀结果预期思考和自杀过程想象,前者主要影响被试的自杀意图形成,后者则可能对自杀行动存在直接影响。故研究二至研究五针对这几个变量与自杀意图、自杀行动的关系作进一步的量检验,并对自杀意念→自杀意图→自杀行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机制进行探索。研究二旨在编制自杀结果预期思考量表,用于测量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在产生自杀想法时对于自杀结果的预期思考,供后续研究使用。对来自全国六个地区的374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从中筛查出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607人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编制的自杀结果预期思考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三旨在探索自杀结果预期思考对自杀意图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期理解自杀意念向自杀行动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意图形成。本研究分为两个子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被试为来自全国六个地区的510名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子研究1结果表明,自杀的负强化维度和自杀的正强化维度均对自杀意图有正向预测作用,且这一影响受到自杀合理性的完全中介。而自杀的负面结果和自杀损失对自杀意图有负向预测作用,其中负面结果的影响受到自杀合理性的完全中介,自杀损失的影响受到自杀合理性的部分中介。子研究2则从“个人中心”的视角出发,进一步探索自杀结果预期思考的潜在类别,及不同结果预期思考类型对自杀意图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潜在剖面分析发现,有自杀意念者对自杀结果的预期思考存在五种潜在类型:低冲突型,中等冲突型,满怀顾虑型,高冲突型,一心向死型;(2)五种结果预期类型对自杀意图的影响不同,其中一心向死型通过自杀合理性影响自杀意图的中介效应最强,其次是中等冲突型,而满怀顾虑型和低冲突型的中介效应最低。研究四旨在探讨自杀过程想象对自杀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具体而言,本研究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自杀意念者与自杀行动者在自杀相关想象上的差异(子研究1);个体对自杀过程的想象模拟如何影响自杀行动,以及这种影响是通过何种机制发挥作用的(子研究2)。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对象来自湖北省1家综合医院精神科及2家精神专科医院的143名临床住院大学生,所有被试均在近一年内有自杀意念或自杀行动。结果表明:(1)自杀意念者与自杀行动者在自杀想象频率、内容及相关特征上存在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被试的自杀过程想象及其关联的舒适情绪对自杀行动与否有显著的预测力;(2)自杀过程想象可通过积极关联情绪的中介作用对自杀行动产生影响,且这一中介机制受到自杀想象时真实感和控制感的调节作用,在高真实感、低控制感水平下,过程想象通过舒适情绪影响自杀行为的中介效应值最大;(3)自杀过程想象还可通过提高个体对自杀的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杀计划性进而促进自杀行动。研究五旨在考察自杀意图、自杀过程想象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不同自杀意念/行动者的区分作用。在研究三探讨了自杀意念向自杀意图的发展,研究四探索了自杀过程想象对自杀行动的影响后,本研究拟整合意念—行动发展路径中的这两个关键变量,考察自杀意图和自杀过程想象的交互作用对三类自杀行动的区分作用。研究对象同研究四。结果表明,对于纯意念者和过往行动当前意念者,区分两组被试的主要因素为自杀意图;对于过往行动当前意念者和近期行动者,自杀过程想象能将其区分开;而对于纯意念者和近期行动者,自杀意图、自杀过程想象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能对其进行区分,自杀意图与自杀行动的关系主要在中、高水平的过程想象中显著,自杀意图越强,且过程想象越高的个体,越可能采取自杀行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认为,自杀意念者与自杀行动者在自杀意念的内容或成分上存在差异,在产生自杀意念后,个体对于自杀结果的预期思考会影响其自杀意图形成,个体对自杀过程的想象会直接影响其行动可能性,并调节自杀意图向自杀行动的发展。本研究为自杀意念向自杀行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成果。未来的研究需要围绕该框架展开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尝试开发对自杀行动有鉴别力和预测力的测量评估工具,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其他文献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急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的传播和获得,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在这背景下,世界各地都进行了教育改革。作为一个开放型的地区,香港特区也加入了这一波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中,并从教育制度、课程内容、以至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此同时,特区政府建议在学校层面开发校本课程,认为学校应根据特区课程的基本要求,加以调适,以开发本身的校本课程,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教育的目标和宗旨。
机器解答是智能化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它旨在研发自动理解和自动求解多模态题目的智能解答算法,使目标题目得到正确的解答。本文从机器解答领域中一个基础题目的解答任务出发,探索和研究一套准确度高、扩展性强的机器解答方法。现阶段的机器解答方法仍然以传统的框架解题法和语义解析法等为代表,这些方法不仅需要设置大量的规则模板来理解复杂多变的题目文本,而且缺乏隐含信息的挖掘,导致题目的解答效率较低。深度学
学位
为了改善日益拥挤的交通条件,出现了车联网(IoV)技术。在车联网技术中,智能车辆应用的爆炸性增长催生许多计算任务量大以及延时敏感的任务,例如自动驾驶,实时路况等,其最终目的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便利。然而,那些有前途的应用通常都需要处理大量数据,需要很高的计算能力,但是,由于每一辆车的计算能力有限,车辆自身很难完全满足任务所需的要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现有的文章提出了车辆到所有(V2X)通信是一种
处在信息时代,信息搜索成了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背后支撑的信息检索技术尤为重要。传统的信息检索模型通过匹配文档和查询中词项返回相关文本,其中关键之一在于统计显式的词频特征,但词频规范化通常含有超参数需要优化。基于传统检索模型的词项关联(或依赖)模型以及传统的伪相关反馈模型绝大部也是在统计显式的词项特征,这样容易导致匹配失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们开始在信息检索中使用主题模型来挖掘文档和词项的
忆阻器是一种表示磁通与电荷关系的电路器件,与电阻、电容和电感并称为电路的四个基本元件。由于它具有记忆功能、非易失性、纳米结构、速度快及非线性等特性,在人工神经网络、智能计算机系统、非易失性存储以及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等领域有非常好的应用价值。非线性电路系统中动力学特征复杂的混沌信号(或者超混沌信号)的获取与混沌同步控制理论一直是研究热点。在电路设计中加入忆阻器有益于产生更为复杂的动态特性的混沌信号,忆
图G的书嵌入就是将图G中的点按照线性顺序排列到书脊上,然后把边分配到不同的页里,使得每一页中的边互不相交.在点的线性排序f下,图G中边的页划分的最少的子集个数被称为在此线性排序f下的书页数.我们将其定义为pn(G,f).而图G的书页数是指考虑过所有的点的线性排序f后G能嵌入书的最少页数.即pn(G)=min pn(G,f).书嵌入是拓扑图论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在数据传输,网络设计,交通流等领域都有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对神经元的各种电生理现象的研究,是人类认识和探索大脑奥秘的基础。当神经元处在电磁场环境中时,细胞内的各种带电离子的输运和分布会发生改变,并产生时变的感应场和电流,这对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和放电模态选择产生重要影响。磁通量能够有效地表达电磁场变化的某些效应,基于磁控忆阻器的物理特征和量纲一致原理,在神经元模型中增加磁通量和感应电流刺激则可以很好表达外场刺激下神经元电活动
为开发出适用于煤化工高盐废水的高效臭氧催化剂,采用混合法制备催化剂,研究载体、活性组分、黏结剂、催化助剂等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臭氧催化剂;开展催化剂物性表征,研究催化剂表观形貌及活性组分形态;开展煤化工高盐废水臭氧催化氧化实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最后对催化剂开展连续实验,评价催化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催化剂的制备条件为活性氧化铝为载体,锰为活性组分,硅酸钠为黏结剂,陶土为催化助剂;
社会分类(分类)是群体认知和印象评价的依据,它帮助人类认识世界,也带来了人类认识的“黑暗面”——群际偏见。交叉分类(crossed categorization)作为一种干预群际偏见的策略,是指在进行群体相关的社会判断(group-relevant social judgments)时,同时在两个或多个类别维度上进行社会分类,形成在多个类别维度上内外群体身份的交叉。刻板印象作为群际偏见的认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