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杀研究领域,学者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重要的便是能够敏锐、准确预测的能力,这种预测不仅是谁会/不会发展出自杀想法,还有谁会在何时将这种自杀想法付诸行动。而导致自杀预防进展受限的一个主要原因便在于,目前学术界对于自杀想法(suicidal thoughts)向自杀行动(suicidal actions)的转变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思考自杀的人并不会进一步采取自杀行动。相对较高的自杀意念检出率和较低的自杀未遂检出率提示我们,理解自杀未遂者与自杀意念者之间的差异,识别哪些自杀意念者、在何种情况下有最高的自杀行动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促进自杀理论模型的发展,更能大大提高危机评估与干预的精准性。在文献综述部分,我们对自杀研究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发现目前学术界对自杀意念向行动转变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空缺。传统自杀研究对自杀的理解无法区分自杀意念者与自杀尝试者,此前被广泛认可的自杀风险因子,大部分只是自杀意念的风险因子,这些因子能很好地将自杀意念者与健康人群区分开来,却无法解释自杀意念向自杀行动的转变(Klonsky&May,2014)。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研究者们提出“自杀意念—行动转变”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将自杀意念的发展和自杀意念向自杀行动的转变视为两个不同的过程,有着不同的解释和预测因子。这一框架的提出为自杀研究翻开了新的篇章。在这一框架下研究者们先后提出几个自杀意念—行动转变的重要理论模型,并围绕这些理论模型对过往的大量风险因子进行了重新检验,初步发现了一些对自杀意念及自杀行动有区分力的风险因子。但目前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够清晰或有待解决的问题:(1)自杀意念向自杀行动的转变到底是受第三变量的影响,还是由于自杀意念本身不同而产生?(2)较多考察远端风险因子或自杀想法的产生,而对自杀想法产生后个体对自杀及自杀行动相关的认知和动机过程缺乏探讨。在考察内容上,也集中于对言语性内容的考察,而忽视了心理意象、自杀意念的情感成分等。(3)对自杀意图在意念—行动转变中的作用认识不够。自杀行动必须建立在自杀意图形成的基础上,目前的意念—行动转变框架基本将自杀过程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自杀意念的形成,自杀意念向自杀行动的转变。却忽视了自杀意念发展出自杀意图这一关键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之间已出现分化,是区分自杀意念者与自杀行动者的“第一道门槛”。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以自杀意念—行动转变框架为指导,从比较自杀意念者与自杀行动者的自杀意念出发,以期寻找自杀意念者与自杀行动者在自杀意念的内容或成分上的关键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些近端动机过程变量是如何影响自杀意念向自杀行动转变的。具体而言,分为五个研究:研究一旨在探索自杀意念与自杀行动大学生在自杀意念的内容或成分上的差异。研究对象来自武汉市某综合医院精神科,选取过去一年内仅有自杀意念(13人)或曾有自杀行动(13人)的住院大学生,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收集26名被试从产生自杀想法到采取/放弃自杀行动这一过程中的近端认知情感过程,并由5名研究者采用共识性质性研究方法(CQR)对访谈材料进行深入分析。质性分析结果发现,从自杀的诱发事件(或不存在)产生到个体最终采取或放弃自杀行为,影响其最终行为的因素可以划分为5个方面:自杀意念产生(我想死),自杀结果权衡(要不要自杀),自杀过程预期(如何实施自杀),自杀/死亡相关信念与态度,自杀意念调控,这五个方面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从近端因素的角度大致描述自杀行为的发生过程。通过对自杀意念者与自杀行动者在这5个方面的差异进行深入比较,我们将关键差异变量锁定为其中的自杀结果预期思考和自杀过程想象,前者主要影响被试的自杀意图形成,后者则可能对自杀行动存在直接影响。故研究二至研究五针对这几个变量与自杀意图、自杀行动的关系作进一步的量检验,并对自杀意念→自杀意图→自杀行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机制进行探索。研究二旨在编制自杀结果预期思考量表,用于测量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在产生自杀想法时对于自杀结果的预期思考,供后续研究使用。对来自全国六个地区的374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从中筛查出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607人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编制的自杀结果预期思考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三旨在探索自杀结果预期思考对自杀意图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期理解自杀意念向自杀行动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意图形成。本研究分为两个子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被试为来自全国六个地区的510名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子研究1结果表明,自杀的负强化维度和自杀的正强化维度均对自杀意图有正向预测作用,且这一影响受到自杀合理性的完全中介。而自杀的负面结果和自杀损失对自杀意图有负向预测作用,其中负面结果的影响受到自杀合理性的完全中介,自杀损失的影响受到自杀合理性的部分中介。子研究2则从“个人中心”的视角出发,进一步探索自杀结果预期思考的潜在类别,及不同结果预期思考类型对自杀意图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潜在剖面分析发现,有自杀意念者对自杀结果的预期思考存在五种潜在类型:低冲突型,中等冲突型,满怀顾虑型,高冲突型,一心向死型;(2)五种结果预期类型对自杀意图的影响不同,其中一心向死型通过自杀合理性影响自杀意图的中介效应最强,其次是中等冲突型,而满怀顾虑型和低冲突型的中介效应最低。研究四旨在探讨自杀过程想象对自杀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具体而言,本研究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自杀意念者与自杀行动者在自杀相关想象上的差异(子研究1);个体对自杀过程的想象模拟如何影响自杀行动,以及这种影响是通过何种机制发挥作用的(子研究2)。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对象来自湖北省1家综合医院精神科及2家精神专科医院的143名临床住院大学生,所有被试均在近一年内有自杀意念或自杀行动。结果表明:(1)自杀意念者与自杀行动者在自杀想象频率、内容及相关特征上存在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被试的自杀过程想象及其关联的舒适情绪对自杀行动与否有显著的预测力;(2)自杀过程想象可通过积极关联情绪的中介作用对自杀行动产生影响,且这一中介机制受到自杀想象时真实感和控制感的调节作用,在高真实感、低控制感水平下,过程想象通过舒适情绪影响自杀行为的中介效应值最大;(3)自杀过程想象还可通过提高个体对自杀的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杀计划性进而促进自杀行动。研究五旨在考察自杀意图、自杀过程想象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不同自杀意念/行动者的区分作用。在研究三探讨了自杀意念向自杀意图的发展,研究四探索了自杀过程想象对自杀行动的影响后,本研究拟整合意念—行动发展路径中的这两个关键变量,考察自杀意图和自杀过程想象的交互作用对三类自杀行动的区分作用。研究对象同研究四。结果表明,对于纯意念者和过往行动当前意念者,区分两组被试的主要因素为自杀意图;对于过往行动当前意念者和近期行动者,自杀过程想象能将其区分开;而对于纯意念者和近期行动者,自杀意图、自杀过程想象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能对其进行区分,自杀意图与自杀行动的关系主要在中、高水平的过程想象中显著,自杀意图越强,且过程想象越高的个体,越可能采取自杀行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认为,自杀意念者与自杀行动者在自杀意念的内容或成分上存在差异,在产生自杀意念后,个体对于自杀结果的预期思考会影响其自杀意图形成,个体对自杀过程的想象会直接影响其行动可能性,并调节自杀意图向自杀行动的发展。本研究为自杀意念向自杀行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成果。未来的研究需要围绕该框架展开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尝试开发对自杀行动有鉴别力和预测力的测量评估工具,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