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理论视域下高中英语课堂活动系统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c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2017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出英语学习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落实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强调教师要通过设计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此,英语课堂活动再次受到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主要围绕英语学习活动观内涵和意义的解读以及如何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指导下设计英语课堂展开,对日常英语课堂中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落实情况及课堂活动内部系统运行情况却鲜有研究,但全面系统地分析日常英语课堂活动对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活动理论以“活动”为逻辑起点,分析活动主体、客体、中介工具、规则、共同体和劳动分工六个要素,关注活动过程的动态性和层次性,为分析学习过程提供了全面且系统的视角。本研究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背景展开,以活动理论为依据,主要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活动观的落实情况如何?活动的类型和分布是怎样的?2)活动理论视域下高中英语课堂活动系统是怎样运行的?活动系统各要素之间是否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如果是,存在着哪些不一致的地方?导致这些不一致的原因又是什么?为回答上述问题,研究采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及访谈的研究方法,对重庆市某中学两名高二的英语教师及其学生进行研究。本次研究共计课堂观察53学时,发放问卷227份,访谈5次。研究首先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依据,借助Nvivo12将通过课堂观察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编码,从宏观上统计并分析了两位教师英语课堂中的活动种类及活动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以活动理论为依据,将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及访谈数据再次进行编码,进一步对活动的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及劳动分工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探究英语课堂活动系统的运行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两位教师的课堂活动均覆盖了英语学习活动观要求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活动层次,但从整个单元来看,课堂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学习理解上,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类活动不足。此外,尽管教学内容相同,教师间的教学活动使用情况存在较大差距;2)通过对英语课堂学习活动系统的分析发现,活动系统中主要存在以下矛盾:一是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不一致;二是中介工具不够多元导致与客体之间的冲突;三是活动规则不够具体导致小组内分工不明确从而降低了共同体的产出效率。通过分析发现,导致英语课堂活动矛盾产生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信念与学生的学习信念不匹配;二是课程标准与高考要求间存在冲突;三是学校政策与老师的教学信念之间存在不一致。本研究从活动理论的角度为分析英语课堂活动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丰富了活动理论在外语教学领域的研究。基于英语课堂活动系统中存在的矛盾及其原因,本文对英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外语教师教育、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及教师教学设计提出了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学习进阶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教育学界的研究重点,学习进阶的开发将零散的知识点连接了起来,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的自主构建,同时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融合。溶解是生活中常出现的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科学教学及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本文以溶解概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前研究现状的综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科书内容的系统分析,对四年级、七年级、九年级学生“溶解”相关概念学习水平进行
STSE是将科学信息(Science)、技术应用(Technology)、社会发展(Society)、环境保护(Environment)与化学教学紧密结合的教育思维与理念,强调灵活的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组成之一。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是高中化学的基础,以初中化学教学为起点实施STSE教育理念,使化学课程取材于现实生活,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旨在培养学生的STSE能力,打开化学学科在
在许多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过程中,气液两相流的参数测量是一个急需解决、而又长期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速度是两相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分相速度中,气相速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液相局部速度目前尚无很好的解决方法,主要难点是如何产生并测量代表液相速度的示踪信号。所以,选取液相局部速度的测量方法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推动气液两相流的实验研究、理论发展有重要意义。 针对测量的难点,作
X射线相衬成像(X-ray phase-contrast imaging)技术是X射线成像领域的最新研究方向之一,不同于传统的X射线成像技术,相衬成像利用X射线的相移信息来反映观测物内部的电子密度变化,从而揭示物体的内部结构。自90年至今,相衬成像技术已经发展了多种成像技术,其中,衍射增强成像(DEI)方法和光栅相衬成像方法现已成为目前相衬成像方法中的研究焦点之一。这两种方法分别通过完整晶体或光栅
当前我国中学化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此为导向编写的高中化学新教材已在各地投入使用,对新教材进行分析和研究,充分理解其编写思路和意图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必经之路。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教材研究的现状做出了清晰地梳理,归纳出研究的进展、方法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问题。本论文以“王晶、毕华林编写的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包含必修第一册和必修第二册,以下简称新教材)、宋心琦编写的
本文从细观和宏观两个层次研究了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其结构极限和安定下限分析的数值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复合材料及其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韧性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强度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从细观角度出发,建立了周期性韧性复合材料塑性极限下限分析的有限元数学规划格式和求解算法。以体现复合材料微结构特征的代表性胞元(RVE)为研究对象,将广义单胞模型(GMC)理论引入到经典的极限下限定
近年来,随着众多生鲜电商平台的发展,易腐品的库存与配送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易腐品最显著的特征是易变质性,即使储存得当,也会发生变质,从而增加库存成本。由于零售商的成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受到商品的数量和价格的影响,因此,研究易腐品库存模型的订购与定价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Weibull分布和价格折扣的易腐品库存订货与定价策略。在假设变质率服从三参数Weibull分布
吡啶类配体具有共轭离域大π键,可通过配位键、氢键和芳香环间的π-π堆积作用等构筑出稳定性优异和性能多样的无机-有机杂化聚合物(IOHPs)材料,使其在光催化、光电催化、气体吸附、荧光传感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本论文主要选取电子离域体系较大的4,4’-双(4-吡啶基)联苯(Bpbp)和2,6-二(4-吡啶基)萘(Bpn)2种有机吡啶类配体,SCN-和卤素离子作为辅助配体,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与金属
随着微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的迅猛发展,对于微尺度实验力学的研究也提到议事日程。本文基于不同的高空间分辨成像系统,研究了具有微纳米分辨水平的新的实验力学检测方法和技术。 首先在检测方法和技术方面主要做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微区域变形的微纳米压痕标记检测方法。这一方法在数字化显微系统下,完成微区域点阵变形检测,从而实现了微区域小变形测量。在该方法中,还研究了微标记点的信息提取与表征
函数迭代是动力系统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对研究动力系统轨道的长期行为有重要意义.对于函数的迭代,最理想的情形是得到其一般n次迭代的精确表达式,即函数的迭代通式.然而,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对大多数函数而言甚至是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研究二次分式函数,针对系数的不同取值情况计算其n次迭代的精确表达式.此外,对折线函数,我们知道在很多情形下很难给出其一般n次迭代的精确表达式.因此,本文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