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分辨率多波长光声微流控技术的细胞分型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w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症已成为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近年来癌症的发病人数与致死率迅速增长。晚期癌症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发生了扩散与转移。因此,对肿瘤转移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循环肿瘤细胞作为恶性肿瘤的“标志物”之一,对其进行检测可以在较早阶段诊断肿瘤转移,因此在肿瘤检测中意义重大。传统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法利用免疫磁珠对细胞进行特异性捕获,并借助磁场实现对肿瘤细胞的富集,然而该方法难以区分各类肿瘤细胞。传统光学成像可以在血液中直接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在肿瘤检测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考虑到血液对光具有很强的散射效应,因此为了提高成像精度和识别准确率,该方案仍旧需要对血液进行稀释等繁琐的预处理。此外,大部分光学成像方法依旧难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光声成像作为一种新型无损的医学影像技术,融合了光学的高分辨率成像与声学的高穿透性。尤其是光学分辨率光声显微成像技术的出现,使得光声成像技术成功地应用于细胞等微观结构的观测与研究。然而,目前的光声成像技术仍然难以直接检测循环肿瘤细胞,主要存在问题是:(1)用于动态细胞成像的光声系统的分辨率普遍较低,难以直观地对循环肿瘤细胞进行观测与分辨;(2)目前高重复频率的脉冲激光器的波长数目较少,导致光声成像系统对循环肿瘤细胞的分型能力受限。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设计并搭建了高分辨率光声微流控成像系统并开展了肿瘤细胞的检测与分型研究,证明了该系统能够对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进行检测,并为光声成像用于临床的血液检测提供重要的前期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本文首先设计并构建了多波长光声细胞成像系统,将成像分辨率提升至1.5μm,使得系统能够对细胞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系统的激发光模块采用了532 nm与770 nm的脉冲激光器,重复频率为50 k Hz。基于多个激发光提供的发色团信息,该光声成像系统实现了对无标记的黑色素瘤细胞与血细胞的分辨。然后,利用外源标记的方法引入了三种发色团,来进一步检验该系统的分辨能力。根据发色团之间的吸收差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声信号幅值大小、光声信号的频率分布以及发色团吸收系数比等的多参数发色团识别方法。利用该方法,在两个波长激发光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对四种不同类型细胞的分型。(2)本文随后设计并构建了多波长光声微流控细胞成像系统,实现了动态细胞的分型和血液中黑色素瘤细胞的检测。在多波长光声细胞成像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微流控通道,实现了对通道内流动细胞的高分辨率成像。此外在光声系统引入了超声驻波场以解决离焦与欠焦区域的细胞导致的成像质量与分辨能力下降的问题。在进一步优化超声波的频率、微流控通道的尺寸和激发光能量的基础上,该系统能够以极高灵敏度检测血液中黑色素瘤细胞。该工作为光声成像用于血液检测提供了重要前期基础。(3)本文之后设计并构建了光声微流控细胞消除系统,实现了对血液中肿瘤细胞的准确消除。在多波长光声微流控细胞成像系统的基础上,结合信号幅值、细胞尺寸以及光声信号比值等参数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实时识别,并通过触发高功率激光对识别的肿瘤细胞进行了实时消除。实验证明对于血细胞与黑色素瘤细胞的混合样品,光声微流控细胞消除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消除效率高于95%。对于血液中的黑色素瘤细胞,该系统的消除效率为85%。该工作为肿瘤细胞的诊疗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4)本文最后设计了光声亚细胞结构成像系统,分辨率提升至0.42μm,实现了对肿瘤细胞中亚细胞结构的观测。首先该系统对黑色素瘤细胞中的黑色素小体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成像。另外,基于纳米结构标记,系统实现了对细胞内微管、线粒体以及网格蛋白包被小窝等亚细胞结构的光声成像。最后采用多波长照明机制,完成了对同一个细胞内多种亚细胞结构的观测与成像,并定量地分析了亚细胞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肿瘤细胞在亚细胞结构层面上的分型提供了新的分辨手段。
其他文献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来源于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中化石燃料及生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因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而受到广泛关注。作为一种大气中常见的半挥发性有机物(semi-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SVOCs),PAHs在大气中以气态和颗粒态的形式存在,其气粒分配行为影响干湿沉降和大气远距离传输等过程,另
学位
在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许多重大工程面临着冬期施工的严峻考验。低温条件下制备水泥基材料,常使用减水剂、引气剂、防冻剂等化学外加剂改善材料的早期性能和长期耐久性。但是温度变化通常会影响外加剂的作用效果,而低温环境下掺外加剂水泥基材料的流变及施工性能尚不明确。本文系统开展了低温和常温环境下掺多种外加剂水泥基材料的流变学行为研究,通过浆体微结构表征、孔溶液分析等手段,初步阐明了温度对不同外加剂分子与水泥颗
学位
电催化氮气还原(NRR)和氧气还原(ORR)可以将N2和O2分别转换为NH3和新能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工业上的合成氨技术是采用成熟的Haber-Bosch工艺,而该技术需要在高温(300-500 oC)和高压(>200 atm)条件下才能进行,使得整个过程的年能耗占世界年能耗的2%,同时还伴随着每年近400兆吨的CO2排放。室温条件下的NRR技术相比能耗严重的Habe
学位
气体传感器可用于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气体的监控及检测,在污染治理、危害预警以及安全防护等应用场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物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开发低功耗且高性能的气体传感器。电阻型气体传感器因具备体积小、成本低、易集成等优点比较适合应用于物联网领域。然而,传统金属氧化物气敏材料通常需要在高温(200-600℃)条件下工作,严重制约其在低功耗集成器件中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二维纳米材料的发现推动了
学位
柔性电容式压力传感器能将外部力刺激转化为电容信号,且兼具良好的柔韧性,在人机交互界面、健康监测、电子皮肤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本研究围绕基于双电层(EDL)传感机理的离-电式压力传感器,以多孔复合离子材料为传感层,通过传感机理分析、有限元仿真和实验研究,深入探讨了多孔结构的孔隙率及压缩模量对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机制,为离-电式电容压力传感器的灵敏度提升提供新的策略,并为其在可穿戴、可涂覆以及透明传感
学位
多孔介质钝体绕流与对流换热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生物工程、能源与化工、航空航天、核工程和海洋工程等工程领域,涉及多孔介质内部及周围复杂流动与传热等基础性问题,因此,对多孔介质钝体相关流动和传热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虽然学术界对此类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对多孔介质圆柱绕流和混合对流换热的研究仍不够完善,其所蕴含关于流动和传热的物理机制仍不是很清晰。本文基于有限体积法,较为系统地研究
学位
手性磷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药物化学、有机合成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潜能。因此,手性磷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学研究一直是有机合成中的热点。随着不对称催化蓬勃发展,不对称氢官能化已经成为现代有机合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备手性化合物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钯催化炔烃和联烯的不对称膦氢化反应,高效、高对映选择性的合成具有磷手性的烯基次膦酸酯和碳手性的烯丙
学位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污水处理效率逐年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产生了大量副产物—市政污泥。在现有处理处置方式与城市发展不匹配的严峻形势下,如何妥善处理处置污泥已成为当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核心议题。与此同时,由于全球磷储备的迅速枯竭,采取热解手段回收污泥中丰富的磷资源并作为一种新型肥料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本研究以城市污泥生物炭中磷的高效应用为目标,以热解改性为主要手段,全面揭示污
学位
利用光能驱动的光催化反应处理水中污染物以及使用电催化还原CO2(CO2RR),被认为是高效、低能耗且环保解决水污染问题和温室效应的有效方式。其中催化剂的设计则是光/电催化反应的关键问题。作为一种典型的金属大环配合物,金属酞菁材料具有可见光和近红外吸收能力强、载流子迁移率高、稳定性高、易制备、电子离域充分、中心金属活性高等特性,是目前被广泛研究的光/电催化材料之一。其中,结构简单的酞菁分子合成简单、
学位
广泛使用抗生素治疗人类、动物和植物感染性疾病,导致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严重,且对公众健康和水生生物构成潜在威胁。因此,抗生素污染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关注。本研究旨在调查我国华南、华北两座重要城市的40种抗生素的污染特征,评估抗生素的水环境生态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开发高效降解环境浓度抗生素的光催化技术。华南、华北区域内的两座城市由于气候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抗生素的污染种类、浓度和时空分布特点存在差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