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改革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美丽乡村”、“乡愁”这样的词汇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与此相对应,乡村景观规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问题:首先,乡村景观在美学价值之外,其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愈发凸显;其次,个体乡村景观的改善无法满足乡村区域整体发展的需求,因此,如何实现区域乡村景观品质的整体提升显得愈发重要。乡村景观的演变经历了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后工业文明时代三个主要阶段,也呈现出“整合—分化—整合”的过程特征。目前,我国大多数乡村地区正经历着不同文明阶段的演变过程,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三个维度上的景观分化现象严重,具体表现为景观格局混乱、特色丧失和内涵失衡等,也反映出乡村景观规划方法碎片化、路径单向化、管理简单化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现象与问题,有必要引入一种基于系统论而产生的“整合观”及其设计方法体系。在整合观视角下,乡村景观表现出空间层级、要素关联、功能多样和过程动态的特点,规划整合的对象也就不仅是景观构成要素,还应包括其价值功能和利益相关者。因此,为了实现乡村景观的整体提升,需要在以整合观为指针全面、深入地解析乡村景观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系统整合设计思路与方法——首先要明确乡村景观规划整合的范畴,主要包括:以个体为基点,着眼于乡村聚落景观要素的优化整合;以道路为联线,着眼于乡村聚落个体间在线性界面下的景观协调、协同、协作关系整合;以区域为平台,着眼于区域空间内乡村群落之间以及群落与生态、社会本底景观的全面有序整合。在这些范畴之下,提出相应的规划整合层次与方法:首先,乡村聚落景观的微观优化整合,从聚落整体结构、建筑、公共空间、绿化与滨水空间等景观构成要素出发,重点在于空间形式与功能的整合;其次,在个体与区域乡村景观的统筹协调整合方面,突出道路作为线性界面的结构性作用,重点协调道路与乡村景观的空间关系、区域乡村景观的主要线性序列关系、沿线乡村景观的功能关系及其角色分类关系等;再次,自然与人文整体景观的结构性有序整合,是以构建时空有序、功能有机的乡村生态格局为原则,将分散的个体聚落纳入区域整体框架内,构建一个自然与人文有机叠合的区域乡村景观整体系统。为了保障实施,还应建立规划整合的有效实施机制,主要包括规划实施评价和反馈机制、现代乡村治理的管理组织机制、以及规划成果与公共政策协同机制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