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精准麻醉是根据患者个体化特点和手术要求精确的滴定麻醉药物的用量,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减少围术期并发症。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麻醉深度监测设备应用于临床。基于对脑电信号进行分析反映全身麻醉镇静水平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熵指数(Entropy)等,四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TOF)、强直后刺激技术(Posttetaniccount,PTC)等可监测术中肌松水平。全身麻醉下的疼痛刺激水平监测一直是近年来探讨的热点、难点,目前已有多项新技术如手术伤害指数(Surgicalplethindex,SPI)、瞳孔扩张反射(Pupillaryreflexdilatation,PDR)以及镇痛指数(PRindex,PRi)等应用于临床。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我们发现BIS不仅仅反映镇静水平,还受到疼痛刺激、镇痛水平以及肌松水平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全身麻醉下疼痛刺激及瑞芬太尼浓度对BIS的影响,并比较以上三种疼痛刺激监测方法反应疼痛刺激的灵敏性、特异性及其与瑞芬太尼浓度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拟在全麻+臂丛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35例,ASA分级I或II级,年龄18~65岁,BMI<25kg/m2。所有患者在麻醉诱导室完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入手术室后进行常规监护,以丙泊酚效应室靶控输注和罗库溴铵注射完成麻醉诱导,达插管条件后置入LMA喉罩。术中采用丙泊酚效应室靶控输注维持麻醉,BIS维持在45-55。瑞芬太尼浓度按效应室浓度0-1-2-3ng/ml升阶梯靶控输注,每个浓度稳定5min后先后给予50mA、70mA的PTC刺激(5s、50Hz),每个刺激间隔时间5min。术中记录每次PTC刺激前后BIS、SPI、PDR、PRi、MAP、HR。每次PTC刺激前后的同一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同一指标不同刺激强度及不同瑞芬太尼浓度的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校正,各指标与瑞芬太尼浓度变化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求相关系数,各镇痛指标的特异性与灵敏性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s,ROC)和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AUC)表示。
结果:全身麻醉下每次PTC刺激前后BIS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两种PTC刺激强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瑞芬太尼靶控效应室浓度的增加,PTC刺激前后ΔBIS的变化与其无相关性,但丙泊酚的靶控效应室浓度降低,并与其呈线性相关。每个瑞芬太尼浓度下PTC刺激前后ΔSPI、ΔPDR、ΔPRi、ΔMAP以及ΔHR的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ΔHR外,ΔSPI、ΔPDR、ΔPRi、ΔMAP均与瑞芬太尼浓度呈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可看出在各瑞芬太尼浓度下,每个PTC刺激前后ΔSPI的AUC面积显著大于其他各项指标,而ΔPRi的AUC面积与ΔMAP、ΔHR相差不大。在瑞芬太尼浓度为0和1ng/ml时,ΔPDR的AUC面积显著大于MAP、HR,而在瑞芬太尼浓度为2和3ng/ml时,ΔPDR的AUC面积与MAP、HR相差不大。
结论:全身麻醉下疼痛刺激可以诱导BIS的增加,但BIS的增加不受疼痛刺激强度及瑞芬太尼浓度影响,所以BIS不能作为疼痛刺激监测指标。随着瑞芬太尼浓度的增加,丙泊酚靶控效应室浓度降低,说明瑞芬太尼有协同镇静作用。SPI、PDR、PRi均可监测疼痛刺激,且与瑞芬太尼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SPI监测疼痛刺激最佳,PDR在高浓度输注瑞芬太尼时监测疼痛刺激不可靠,PRI监测疼痛刺激不优于血压、心率。
方法:选择拟在全麻+臂丛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35例,ASA分级I或II级,年龄18~65岁,BMI<25kg/m2。所有患者在麻醉诱导室完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入手术室后进行常规监护,以丙泊酚效应室靶控输注和罗库溴铵注射完成麻醉诱导,达插管条件后置入LMA喉罩。术中采用丙泊酚效应室靶控输注维持麻醉,BIS维持在45-55。瑞芬太尼浓度按效应室浓度0-1-2-3ng/ml升阶梯靶控输注,每个浓度稳定5min后先后给予50mA、70mA的PTC刺激(5s、50Hz),每个刺激间隔时间5min。术中记录每次PTC刺激前后BIS、SPI、PDR、PRi、MAP、HR。每次PTC刺激前后的同一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同一指标不同刺激强度及不同瑞芬太尼浓度的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校正,各指标与瑞芬太尼浓度变化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求相关系数,各镇痛指标的特异性与灵敏性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s,ROC)和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AUC)表示。
结果:全身麻醉下每次PTC刺激前后BIS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两种PTC刺激强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瑞芬太尼靶控效应室浓度的增加,PTC刺激前后ΔBIS的变化与其无相关性,但丙泊酚的靶控效应室浓度降低,并与其呈线性相关。每个瑞芬太尼浓度下PTC刺激前后ΔSPI、ΔPDR、ΔPRi、ΔMAP以及ΔHR的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ΔHR外,ΔSPI、ΔPDR、ΔPRi、ΔMAP均与瑞芬太尼浓度呈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可看出在各瑞芬太尼浓度下,每个PTC刺激前后ΔSPI的AUC面积显著大于其他各项指标,而ΔPRi的AUC面积与ΔMAP、ΔHR相差不大。在瑞芬太尼浓度为0和1ng/ml时,ΔPDR的AUC面积显著大于MAP、HR,而在瑞芬太尼浓度为2和3ng/ml时,ΔPDR的AUC面积与MAP、HR相差不大。
结论:全身麻醉下疼痛刺激可以诱导BIS的增加,但BIS的增加不受疼痛刺激强度及瑞芬太尼浓度影响,所以BIS不能作为疼痛刺激监测指标。随着瑞芬太尼浓度的增加,丙泊酚靶控效应室浓度降低,说明瑞芬太尼有协同镇静作用。SPI、PDR、PRi均可监测疼痛刺激,且与瑞芬太尼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SPI监测疼痛刺激最佳,PDR在高浓度输注瑞芬太尼时监测疼痛刺激不可靠,PRI监测疼痛刺激不优于血压、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