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下疼痛刺激对BIS的影响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cdb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精准麻醉是根据患者个体化特点和手术要求精确的滴定麻醉药物的用量,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减少围术期并发症。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麻醉深度监测设备应用于临床。基于对脑电信号进行分析反映全身麻醉镇静水平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熵指数(Entropy)等,四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TOF)、强直后刺激技术(Posttetaniccount,PTC)等可监测术中肌松水平。全身麻醉下的疼痛刺激水平监测一直是近年来探讨的热点、难点,目前已有多项新技术如手术伤害指数(Surgicalplethindex,SPI)、瞳孔扩张反射(Pupillaryreflexdilatation,PDR)以及镇痛指数(PRindex,PRi)等应用于临床。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我们发现BIS不仅仅反映镇静水平,还受到疼痛刺激、镇痛水平以及肌松水平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全身麻醉下疼痛刺激及瑞芬太尼浓度对BIS的影响,并比较以上三种疼痛刺激监测方法反应疼痛刺激的灵敏性、特异性及其与瑞芬太尼浓度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拟在全麻+臂丛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35例,ASA分级I或II级,年龄18~65岁,BMI<25kg/m2。所有患者在麻醉诱导室完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入手术室后进行常规监护,以丙泊酚效应室靶控输注和罗库溴铵注射完成麻醉诱导,达插管条件后置入LMA喉罩。术中采用丙泊酚效应室靶控输注维持麻醉,BIS维持在45-55。瑞芬太尼浓度按效应室浓度0-1-2-3ng/ml升阶梯靶控输注,每个浓度稳定5min后先后给予50mA、70mA的PTC刺激(5s、50Hz),每个刺激间隔时间5min。术中记录每次PTC刺激前后BIS、SPI、PDR、PRi、MAP、HR。每次PTC刺激前后的同一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同一指标不同刺激强度及不同瑞芬太尼浓度的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校正,各指标与瑞芬太尼浓度变化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求相关系数,各镇痛指标的特异性与灵敏性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s,ROC)和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AUC)表示。
  结果:全身麻醉下每次PTC刺激前后BIS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两种PTC刺激强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瑞芬太尼靶控效应室浓度的增加,PTC刺激前后ΔBIS的变化与其无相关性,但丙泊酚的靶控效应室浓度降低,并与其呈线性相关。每个瑞芬太尼浓度下PTC刺激前后ΔSPI、ΔPDR、ΔPRi、ΔMAP以及ΔHR的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ΔHR外,ΔSPI、ΔPDR、ΔPRi、ΔMAP均与瑞芬太尼浓度呈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可看出在各瑞芬太尼浓度下,每个PTC刺激前后ΔSPI的AUC面积显著大于其他各项指标,而ΔPRi的AUC面积与ΔMAP、ΔHR相差不大。在瑞芬太尼浓度为0和1ng/ml时,ΔPDR的AUC面积显著大于MAP、HR,而在瑞芬太尼浓度为2和3ng/ml时,ΔPDR的AUC面积与MAP、HR相差不大。
  结论:全身麻醉下疼痛刺激可以诱导BIS的增加,但BIS的增加不受疼痛刺激强度及瑞芬太尼浓度影响,所以BIS不能作为疼痛刺激监测指标。随着瑞芬太尼浓度的增加,丙泊酚靶控效应室浓度降低,说明瑞芬太尼有协同镇静作用。SPI、PDR、PRi均可监测疼痛刺激,且与瑞芬太尼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SPI监测疼痛刺激最佳,PDR在高浓度输注瑞芬太尼时监测疼痛刺激不可靠,PRI监测疼痛刺激不优于血压、心率。
其他文献
目的  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特别的非编码RNA分子,在进化上高度保守,表达稳定且不易被降解,在转录及转录后水平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多项研究表明circRNA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富集,与突触功能及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部分,关于视网膜中circRNA的报道却十分有限,视网膜不同发育阶段及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中cir
期刊
目的:Otx1是一包含同源盒的转录因子,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关。以往的研究表明,过表达OTX1可增加动作电位阈值,延长放电间期,从而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并可抑制大脑皮层神经祖细胞的增殖。本研究旨在揭示OTX1在调节电压依赖性K+通道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其对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首先,我们应用全细胞记录技术检测了表达OTX1的神经母细胞瘤N2a细胞中K+依赖的外向电流;再通过电生理技术,分析
学位
目的:  Leber先天性黑矇(Lebercongenitalamaurosis,LCA)是发病最早、最严重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该病具有遗传和临床异质性,人口发病频率在1/30,000和1/81,000之间,占所有遗传性视网膜病的5%。患者表现为出生时或出生后一年内双眼锥杆细胞功能完全丧失,其临床特征表现为严重视力损害或失明,眼球震颤,眼球追踪功能严重损害甚至缺失,以及视网膜电图(ERG)波峰值严
期刊
目的:  第一部分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ianInjury,TBI)患者早期阶段各临床资料,筛选出影响TB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评估模型,评估不同模型对TBI死亡的早期诊断价值.  第二部分  探讨TBI早期阶段GCS评分与瞳孔评分的相关性,评价TBI早期阶段瞳孔大小及瞳孔反应性对TBI患者死亡率及预后不良率的预测效能,分析改良后GCS评分在TBI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美罗培南在血液和脑脊液中的动态药物浓度,寻找美罗培南在血液及脑脊液中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规律,了解美罗培南血药浓度与脑脊液药物浓度相关性,为美罗培南治疗颅内感染提供药物代谢动力学参考依据。  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符合要求的11例行颅脑手术后且脑室外引流患者,给予外周静脉置管备用,1g美罗培南通过中心静脉微泵,30分钟输注完毕;分别于泵毕后5min,15min,30min,
学位
期刊
目的:对原小儿术前风险评分模型进行改良并验证,以提高该模型在小儿术后是否转入ICU的预测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2016年1~12月所有0~14岁(包括14岁)手术患儿的资料,收集包括患儿年龄、ASA分级、SpO2(入手术室)、是否早产、是否饱胃,手术名称以及术后是否转入ICU。研究统计分析包括三部分,首先是将数据集分为建模集和验证集;然后
学位
目的:  已有研究表明,与持续背景输注(continuousepiduralinfusion,CEI)相比,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rogrammedintermittentepiduralbolus,PIEB)提高了镇痛效果;然而,最佳PIEB脉冲剂量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脉冲剂量的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IEB)复合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controlledepidura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