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翼型水动力特性优化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im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向轴流式叶轮在舰船压载、水力输送、潮汐发电等诸多领域应用广泛,具有双向输送、控制便捷等优点。S翼型是双向轴流式叶轮的组成基元,其水动力特性直接决定双向轴流式水力机械的综合效能,S翼型优化及其应用研究亟待深入。本文依托军工预研项目,以S3525翼型为基础优化对象,基于构建的优化平台对其进行多变量自动寻优。综合利用数值计算及试验测量手段对优化前后S翼型的水力性能、绕流特征及激励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对优化S翼型在某型舰船压载泵水力优化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论文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对比分析了Bezier曲线法、Hicks Henne型函数法以及CST参数化法在S翼型参数化上的适用性,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确定了S翼型优化中的关键自变量及其约束范围,基于Matlab、Fluent、ICEM以及拉丁超立方设计法构建的优化平台对S翼型进行了自动寻优。研究结果表明:CST参数化法对S翼型重构的适用性最佳,在相同设计空间下,其拟合精度较其余两种参数化方法可提升一个数量级;自变量参数对S翼型升阻比的影响水平依次为攻角、拱度、最大厚度;构建的ISIGHT自动寻优平台具有较好的稳健性。2.基于试验数据对定常及非定常数值计算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对不同攻角下优化前后三维S翼型的水力性能、稳态以及非稳态绕流特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验证了S翼型优化结果的有效性,初步揭示了优化后S翼型水动力特性改善的水力诱因。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OP1翼型、OP2翼型相较于基础翼型具有更宽泛的高效运行范围,其最大升阻比分别提升了31%和37%;S翼型压力侧流动较为理想,吸力侧流动则呈强非稳态特性;S翼型吸力侧流动分离诱发的多尺度旋涡演化是其非定常激励力产生的主要水力诱因,优化翼型可较好抑制压力面前缘处的压力陡降现象、显著迟滞吸力面上流动分离的起始位置、缩小周期性涡脱的影响范围、易于尾缘处形成再附;OP1翼型吸力侧前部条带涡以及中部至尾缘范围内复杂涡系的尺度及强度得到有效抑制,同时尾迹区内的低频离散信号强度及主频幅值均低于基础翼型。3.搭建了闭式水洞循环系统,结合PIV及LDA试验系统对不同攻角下优化前后S翼型的绕流流场进行了测量,对时均速度场、不同测点处时均速度分布及速度脉动强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优化翼型可减小压力侧尾缘处分离流动的发生范围,减弱与主流剪切引起的流动损失;吸力侧0-0.3C范围内为高流速区,中部至尾缘的近壁区为楔形剪切区,优化翼型可提升高流速区的范围及平均流速,使吸力侧回流区更贴近于吸力面;优化后S翼型吸力侧的逆压梯度值明显小于基础翼型,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压力侧前缘至中部的湍流强度,减弱吸力侧近尾缘区以及尾迹区内的湍流强度。4.借鉴轴流式叶轮设计理论,分别基于基础翼型(S1方案)以及优化翼型(S2方案)对舰船压载双向轴流泵进行了水力设计,采用数值计算对两种方案下双向轴流泵的能量性能以及内流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揭示了双向轴流泵应用优化翼型后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S2方案的能量性能整体优于S1方案,在设计工况下其扬程及水力效率较S1方案分别提升了5%和2.01%;叶片压力面和吸力面上的负向涡和正向涡沿轴向先增加后减小,流道内高涡量区主要位于叶片前缘以及吸力面近壁区,其分布范围沿叶轮外法线方向呈递增趋势;泵内不可逆损失主要位于近壁区以及靠轮缘的吸力侧,优化翼型的应用有助于降低双向轴流泵靠轮缘吸力侧由流动分离诱发的不可逆损失。
其他文献
叶轮-隔舌动静干涉作用下,离心泵内呈现复杂的非稳态流动结构,并诱发高幅值压力脉动,水力激励导致泵产生振动噪声,是破坏系统、设备运行稳定及相关水下装备隐蔽性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错列叶片与隔舌动静干涉相位差的控制,提出了一种新的错列叶片离心叶轮结构,以期降低泵内压力脉动能量。以一台低比转速离心泵为原型泵,通过数值计算与试验手段,开展了原始叶轮模型泵、不同错列叶片叶轮模型泵内部非稳态流动及其激励特性的研
学位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大数据背后隐藏的疾病信息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先兆子痫是一种常发生在孕产妇群体妊娠期的疾病,严重危害着孕产妇的身体健康,现阶段一般通过血压和蛋白尿进行诊断,但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因此,借助医疗大数据、机器学习,在众多的基因属性中筛选出适合的属性以及提高预测模型的准确率是解决当前先兆子痫误诊率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先兆子痫基因表达量数据集,通过SAMVoting模型预测孕产妇是
学位
深海是人类资源的一大宝库,21世纪是海洋开发的世纪。深海采矿扬矿泵是深海采矿系统中的关键动力部件,由于输送介质复杂多样,极易对泵内部件造成损坏。在对固液两相流研究时,基本采用球形颗粒,而实际工程中多为非球形颗粒。因此本文以柱状颗粒为例,对泵内非球形颗粒固两相流进行研究,探索了泵内柱状颗粒的运动规律。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79124)的支持下,采用试验测试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深海采矿扬矿
学位
以石墨/石蜡为复合相变蓄能材料,结合毛细管构建辐射供暖/供冷末端。同时以空气源热泵结合太阳能为冷热源,利用夜间电力运行空气源热泵,实现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运行费用的目的。本文在TRNSYS开发环境下建立了热泵空调系统与相变蓄能末端系统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相变蓄能末端模型性能的可靠性。相变蓄能末端主要由PCM层,毛细管层和其他结构层组成。其中毛细管层是将毛细管封装在混凝土中,毛细管层与PCM直
学位
在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迅猛发展,其中纯电动汽车凭借其结构简单、无污染、能源转换效率高等优点获得了较高的市场认可度。然而,伴随着日益增长的市场,动力电池的冷却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相变储能材料由于其相变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相变潜热和恒温特性,能够在较高的温度下吸收热量,从而使电池的温度保持在最优值,是一种高效、环保、低成本、极具推广价值的新型电池冷却方式。但是在相变过
学位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急需大批高性能的污水处理设备。污水泵是污水处理系统的关键设备,广泛用于输送复杂的固液两相流,这不仅降低了污水泵的水力性能,也容易造成缠绕、堵塞和过载等问题。深入研究污水泵内固液两相流特性,对于提升泵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CFD-DEM耦合计算方法,开展污水泵输送含有长颗粒固液两相流时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颗粒长径比、体积分数和密度对固液两相
学位
太阳能被认为是最有希望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聚光光伏光热(CPV/T)技术由于其发电量多、整体效率高、光伏电池消耗数量较少,在太阳能利用中被寄予厚望。传统CPV/T系统中,热能品位受限于光伏电池温度而较低,为此有研究提出了光谱分频技术,其中固体吸收结合液体吸收的复合分频具有分频效果好、成本较低且可靠性高的优势。目前复合分频CPV/T系统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聚光器产生的能流密度不均
学位
颗粒物污染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最有效治理措施之一是从源头限制颗粒物排放。荷电喷雾除尘结合了喷雾除尘和静电除尘优势,是目前最高效的宽域(颗粒物粒径范围)颗粒物脱除技术之一。荷电喷雾除尘中液滴和颗粒动力学过程复杂,液滴间动态相互作用等对捕集机理影响尚不清楚。本文通过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法,考虑液滴-液滴和液滴-颗粒静电力建立了荷电液滴群捕集颗粒模型,研究了各参数对颗粒动力学过程和捕集效率影响;
学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要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降低未来气候变暖的进程,“碳达峰碳中和”的理念随之而出。有机朗肯循环作为一个可以将低品位能量转换为高品位能量的发电技术,具有重大的发展价值。面对目前有机朗肯循环效率低以及和成本环境间不协调等问题,本文开展了对双级蒸发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目标优化,并且还对纳米工质进行物性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双级蒸发串联有机朗肯系统的构建和参数分析。通过改变高压循
学位
液滴撞击表面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喷墨打印、增材制造、防结冰、自清洁、生物医疗等领域,液滴的撞击行为及最大无量纲直径是上述应用中的重要因素。工业生产中的流体因含有添加剂往往表现出剪切变稀、黏弹性和屈服应力等非牛顿流变特性。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牛顿流体液滴,非牛顿流体液滴在壁面的动态特性及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提出开展剪切变稀流体液滴撞击固体表面后铺展及回弹行为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旨在探索剪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