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切变稀流体液滴与壁面作用动力学行为的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ceX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液滴撞击表面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喷墨打印、增材制造、防结冰、自清洁、生物医疗等领域,液滴的撞击行为及最大无量纲直径是上述应用中的重要因素。工业生产中的流体因含有添加剂往往表现出剪切变稀、黏弹性和屈服应力等非牛顿流变特性。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牛顿流体液滴,非牛顿流体液滴在壁面的动态特性及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提出开展剪切变稀流体液滴撞击固体表面后铺展及回弹行为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旨在探索剪切变稀特性对撞击动态行为的作用机理。本文首先搭建了基于高速摄像及显微技术的液滴撞击壁面可视化实验平台。通过在去离子水中添加极少量的黄原胶制备单纯剪切变稀流体。利用高速数码捕捉液滴撞击疏水表面瞬态过程的形貌演变。实验对比了不同黏度(μl=0.89~18.89 Pa·s)牛顿流体液滴与纯剪切变稀流体液滴(黄原胶质量分数0.005~0.03%)在韦伯数(We)为12~221区间内撞击疏水表面的动态行为。实验结果发现,与只表现出沉积和部分回弹的牛顿流体液滴不同,剪切变稀流体液滴在特定的We区间出现完全回弹行为。基于有效黏度(μef f)假设,建立了剪切变稀流体的最大无量纲直径(βmax)预测模型。通过能量守恒得到了液滴撞击疏水表面的最大无量纲高度(ξmax)的预测模型和判定液滴回弹临界无量纲高度(ξc)的理论值。根据剪切变稀流体液滴ξmax与We相图,得出了区分部分回弹与完全回弹的关系式。上述模型均在较广We区间内与实验测量值取得了良好一致。本研究同时建立了基于有限元法及相场法的液滴撞击固体表面数值计算模型。通过耦合Carreau黏度方程和动态接触角模型准确模拟了液滴撞击的动态行为。通过网格无关性验证和实验对比,保证了数值模型的精确度和正确性。基于该数值模型研究了剪切变稀特性对液滴铺展及回弹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Carreau模型中的幂指数n和局部高剪切区域位置是影响液滴回弹行为的关键因素:随着幂指数n的增加,剪切变稀程度变小。非牛顿流体液滴分别表现出部分回弹(n≤0.4)、完全回弹(n=0.5)和表面沉积(n≥0.6)三种行为;在相同We下,表现为回弹的液滴底部(z/H<0.3)剪切速率始终大于表现为沉积的液滴。如果高剪切区域出现在贴近壁面位置(z/H<0.05),液滴内部将出现明显的非均匀压力场。液滴在内部压差及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剥离固体表面,出现完全回弹的动力学行为。最后,本文通过幂律黏度模型初步研究了剪切变稀流体的稠度系数(k)、幂律指数(m)气液表面张力(σlg)及撞击壁面的润湿性对液滴铺展、回缩与回弹行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流变参数k或m的减小将增大βmax,并促进液滴回弹。相较而言,减小液滴的σl g或增加表面润湿性也会增大βmax,但会抑制液滴的回缩和回弹。同时数值模拟得到了幂律流体关于有效雷诺数(Reef f)与动态后退接触角(θdr)的回弹沉积相图。本研究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探讨了剪切变稀特性对液滴撞击固体壁面的动力学行为及作用机制,将为增材制造、防结冰、疫情防控等领域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与医疗行业的规范化,医疗病历数据电子化成为普遍趋势,电子病历共享有助于医疗行业正向发展。现有的医疗电子病历共享系统存在数据互操作性差、信息孤岛与存储安全难保证等问题,而区块链技术的引入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但传统区块链存在性能限制,不能更好契合当前潜在用户群体庞大、操作频繁、数据存储量大以及数据流转多等医疗场景需求。针对基于传统区块链进行医疗数据共享时可扩展性受限制与加密数据可
学位
叶轮-隔舌动静干涉作用下,离心泵内呈现复杂的非稳态流动结构,并诱发高幅值压力脉动,水力激励导致泵产生振动噪声,是破坏系统、设备运行稳定及相关水下装备隐蔽性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错列叶片与隔舌动静干涉相位差的控制,提出了一种新的错列叶片离心叶轮结构,以期降低泵内压力脉动能量。以一台低比转速离心泵为原型泵,通过数值计算与试验手段,开展了原始叶轮模型泵、不同错列叶片叶轮模型泵内部非稳态流动及其激励特性的研
学位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大数据背后隐藏的疾病信息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先兆子痫是一种常发生在孕产妇群体妊娠期的疾病,严重危害着孕产妇的身体健康,现阶段一般通过血压和蛋白尿进行诊断,但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因此,借助医疗大数据、机器学习,在众多的基因属性中筛选出适合的属性以及提高预测模型的准确率是解决当前先兆子痫误诊率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先兆子痫基因表达量数据集,通过SAMVoting模型预测孕产妇是
学位
深海是人类资源的一大宝库,21世纪是海洋开发的世纪。深海采矿扬矿泵是深海采矿系统中的关键动力部件,由于输送介质复杂多样,极易对泵内部件造成损坏。在对固液两相流研究时,基本采用球形颗粒,而实际工程中多为非球形颗粒。因此本文以柱状颗粒为例,对泵内非球形颗粒固两相流进行研究,探索了泵内柱状颗粒的运动规律。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79124)的支持下,采用试验测试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深海采矿扬矿
学位
以石墨/石蜡为复合相变蓄能材料,结合毛细管构建辐射供暖/供冷末端。同时以空气源热泵结合太阳能为冷热源,利用夜间电力运行空气源热泵,实现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运行费用的目的。本文在TRNSYS开发环境下建立了热泵空调系统与相变蓄能末端系统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相变蓄能末端模型性能的可靠性。相变蓄能末端主要由PCM层,毛细管层和其他结构层组成。其中毛细管层是将毛细管封装在混凝土中,毛细管层与PCM直
学位
在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迅猛发展,其中纯电动汽车凭借其结构简单、无污染、能源转换效率高等优点获得了较高的市场认可度。然而,伴随着日益增长的市场,动力电池的冷却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相变储能材料由于其相变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相变潜热和恒温特性,能够在较高的温度下吸收热量,从而使电池的温度保持在最优值,是一种高效、环保、低成本、极具推广价值的新型电池冷却方式。但是在相变过
学位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急需大批高性能的污水处理设备。污水泵是污水处理系统的关键设备,广泛用于输送复杂的固液两相流,这不仅降低了污水泵的水力性能,也容易造成缠绕、堵塞和过载等问题。深入研究污水泵内固液两相流特性,对于提升泵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CFD-DEM耦合计算方法,开展污水泵输送含有长颗粒固液两相流时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颗粒长径比、体积分数和密度对固液两相
学位
太阳能被认为是最有希望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聚光光伏光热(CPV/T)技术由于其发电量多、整体效率高、光伏电池消耗数量较少,在太阳能利用中被寄予厚望。传统CPV/T系统中,热能品位受限于光伏电池温度而较低,为此有研究提出了光谱分频技术,其中固体吸收结合液体吸收的复合分频具有分频效果好、成本较低且可靠性高的优势。目前复合分频CPV/T系统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聚光器产生的能流密度不均
学位
颗粒物污染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最有效治理措施之一是从源头限制颗粒物排放。荷电喷雾除尘结合了喷雾除尘和静电除尘优势,是目前最高效的宽域(颗粒物粒径范围)颗粒物脱除技术之一。荷电喷雾除尘中液滴和颗粒动力学过程复杂,液滴间动态相互作用等对捕集机理影响尚不清楚。本文通过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法,考虑液滴-液滴和液滴-颗粒静电力建立了荷电液滴群捕集颗粒模型,研究了各参数对颗粒动力学过程和捕集效率影响;
学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要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降低未来气候变暖的进程,“碳达峰碳中和”的理念随之而出。有机朗肯循环作为一个可以将低品位能量转换为高品位能量的发电技术,具有重大的发展价值。面对目前有机朗肯循环效率低以及和成本环境间不协调等问题,本文开展了对双级蒸发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目标优化,并且还对纳米工质进行物性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双级蒸发串联有机朗肯系统的构建和参数分析。通过改变高压循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