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n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人地关系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人类的一种必然的理性的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协调该区土地资源与人类发展的矛盾,防止土地资源近一步退化并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给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人地关系和地域系统理论的角度,依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基本态势、存在问题、演变历史进行分析,探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和演变趋势;构建青海湖地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体系并作简要评述,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整体思路和相关战略措施。论文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 第一章 导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相关理论、评价体系和方法等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了系统、全面的评述,并就研究的思路、技术路线、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第二章 土地资源基本态势。分别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条件、基本状况、区域耕地生产潜力、草地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等方面对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本态势加以分析。最后,通过人地平衡理论和能量供需平衡理论对区域人地关系进行探讨,并对未来人地关系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第三章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演变历史。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人类文明史上土地利用演变过程;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区域耕地的变化情况,并就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和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加以分析。 第四章 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和趋势模型。首先,从土地利用变化理论机制出发,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和相关统计软件分析了青海湖地区和各县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驱动力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人口增长模型和主要种群增长模型,并利用模型对未来30 年的人口和主要种群数量进行预测;最后建立了青海湖地区人文因子胁迫下耕地变化的趋势模型,对未来30 年内耕地变化情况进行预测。 第五章 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在对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相关理论(特点、原则、注意问题等)、评价的过程模式、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建立了青海湖地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进行评价,并重点阐述了青海湖流域草地生态价值变化。
其他文献
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提倡的一种防治城市内涝、缓解水资源短缺、加强雨洪管理的城市建设新模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点。然而,由于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目前的发生率占妊娠总数的2%。病死率约占孕产妇死亡总数的9%~10%。我科1993~2004年共收治1197例异位妊娠者,1196例为住院患者,其中362例入院时已呈失
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结合社会学研究的一些理论,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出现的“女强人”形象的梳理与研究,以期达到对“女强人”形象的人性意蕴及社会历
动态漫画,即会动的漫画,又称"有声漫画",是一种介于动画和漫画之间的艺术形式。不管是哪种表达,都突出了声效对于动态漫画的重要性。和传统的漫画相比,声效是动态漫画的核心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一个重要方面的六言诗,很少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循着六言诗的发展演进历程,对六言古体诗的起源、六言各体的形成和发展、六言各体的艺术风格等问题,进行了比
儒学在我国思想史上曾经主导过我国很多个朝代的思想,曾经也成为许多朝代的统治者所推崇的治民思想,它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绝不可小视,但是儒学又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这
第一部分体外IFN-γ对NSCs活性、增殖、分化及氧化应激水平的研究目的本部分实验旨在通过从体外水平来研究IFN-γ对NSCs活性、增殖、分化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并与其他四种
运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山西省部分高校体育社团(51个、21种)的组织建设为研究对象,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系统三个层面来考察目前高校体育社
模糊性作为自然语言本质的,不可或缺的属性之一,广泛存在于语言系统内部以及语言运用的各个层面。人们对语言模糊性的关注由来已久,但是对模糊语言进行专门的研究至今却只有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项兴于西方企业的商业策略,它以客户关系及其关系价值作为研究对象,以求在企业成本压缩空间越来越小,而市场竞争又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中,能为企业找到一条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