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时期方剂制方配伍理论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剂,作为祖国传统医学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应用形式和主要手段,二千多年来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从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五十二病方》,到收方96592首的现代权威性方剂辞书《中医方剂大辞典》,方剂数量蔚为大观,历代记载方剂的医籍可谓汗牛充栋。   纵观方剂学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宋金元时期是方剂学发展史上重要时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国家实力更加强大,经济更加繁荣,文化科技高度发达,医学理念百花齐放,为医道中兴时期。为方剂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着方剂学自身理论发展与建设,使方剂学在深度与广度上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本研究以方剂制方配伍理论为切入点,系统研究总结方剂制方配伍由经验积累走向理性的回归。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利用现代科技与研究思路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揭示其科学内涵越来越受到重视,涌现出许多新成果和新技术。相反却忽视了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话语方式,并且在这套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分强调现代科技的研究作用,将会进一步削弱中医作为传统医学的生命力,有被异化被置换的危险。因此,利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遵循方剂本身的理论体系,归纳总结方剂学发展史上重要时期宋金元时期方剂组方配伍理论,对于保持中医传统组方思维,在当下语境中探讨如何保持中医的特色与优势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方法:   宋金元时期医界名家辈出,学术思想繁荣,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不仅方剂数量上极大地丰富,而且组方配伍理论也极大的繁荣,留下了许多至今临床广为使用的名方。本研究试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方剂学空前发展的社会因素;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如何形成一个合力共同促进方剂学术的发展。研究方剂配伍理论在这一时期取得怎样的成就,又是如何指导临床制方配伍。尝试方剂配伍理论研究回归传统的方法,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搜集、整理方剂配伍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探求其学术渊源;系统整理出方剂配伍理论与配伍方法及其临床运用。   三、研究内容:   本文主体分五个部分,即:宋金元时期方剂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方剂制方与分类的进一步发展;方剂制方配伍理论的探究;方剂制方配伍理论的成就;结论。   第一部分,阐述方剂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宋金元时期政府十分重视医学的发展,颁布一系列诏令,建立发展医学的机构,重视医学教育,校正医学书籍,提高医学待遇,鼓励儒生入医。经济文化发达,思想活跃,进一步刺激了学术的发展,格物致知的新儒学思潮促使人们开始探究事物的内部规律,对方剂制方配伍原理的探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得到发展进步的。   第二部分,主要回顾了方剂分类的历史,起源于《内经》“七方”的制方思想,在宋金元时期经成无己、刘完素、张子和的进一步发展,形成方剂分类学术思想和探讨制方配伍的重要文献。起源于药物分类的“十剂”学说,也得到了进一步阐述和丰富,演变成方剂分类和制方理论,表明这一时期医家开始兴起研究方剂制方配伍的理论,已不满足仅仅是对成方的使用了,使发轫于先秦时期的制方理论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加强。   第三部分,从方剂学发展史的角度,回顾了宋以前方剂学的成就,发现宋以前方剂学还是停留在经验用方的原始积累阶段,很少有药物配伍意义的阐述。北宋随着研究伤寒学说的兴盛,涉及《伤寒论》方的配伍意义与加减规律进入医家的研究视野。自成无己对《伤寒论》20首常用方剂的组方配伍意义的分析,诞生了专门研究方剂配伍意义与制方原理的新文本——-方论,使得方剂配伍理论与临床用药紧密结合起来,使方剂学经入一个崭新时期。   第四部分,方剂配伍理论的总结,总结归纳出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取得成就最大的配伍理论,即君臣佐使、气味配伍、五行配伍理论,分别阐述其发生、发展、完善的学术轨迹,以及其在分析成方,创制新方及对后世的影响意义等方面予以详细阐述,成为本研究主体部分。   总结相反相成配伍方法,即升降配伍法、刚柔配伍法、润燥配伍法、寒热配伍法、散收配伍法、补泻配伍法、气血配伍法。通过历代医家的阐述分析,列举了相反相成配伍方法在制方中运用的典型方剂,配伍方法与制方实践相结合,更加清楚在理论与方法指导下的名方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典型意义。   第五部分,总结,本研究从方剂学发生发展的角度,从方剂本身理论体系出发,尝试得出方剂配伍是在其自身理论指导下,根据理、法、方、药相一致的原则,组织新方的创造过程。研究方剂配伍理论与配伍规律不能脱离传统中医学基本原理。   四、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   1.通过整理、分析先秦时期至宋金元时期医学文献和非医学文献的相关资料,归纳出方剂配伍理论如何从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零散的记载,到金元时期,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和理论阐述,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丰富的方剂配伍理论与方法。从方剂学术史上为方剂配伍理论的源流发展完善厘清了发展脉络,丰富了方剂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基本内核组方配伍理论的学术传承性研究,对于进一步研究方剂的配伍理论与配伍规律的科学性与指导性做了基础性研究。   2.本研究从最早的方剂分类着手,通过研究金元时期有关方剂分类的主要文献,系统阐述了“七方”、“十剂”的主要内容,归纳总结出“七方”与“十剂”不仅是方剂分类的最系统的阐述,而且就其内容而言,把其看作是指导方剂制方配伍的理论也不为过,进一步丰富了方剂组方配伍的内容。   3.本研究发现宋金元时期是方剂发展史上由经验用方向理论组方转变的关键时期。从北宋研究伤寒仲景方的医家开始,逐渐把方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方中药物组成配伍的意义成为医界的学风。此后成无己创新方剂制方配伍理论的新文本——方论,方论的出现标志着方剂学的理论建设得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峰。随着政府医学教育对方剂组方配伍理论的重视,方剂配伍理论得到极大的发展与繁荣,在配伍理论的直接指导下大量名方诞生。说明方剂配伍理论对于临床新方的创制具有巨大的理论导向作用。   4.本研究总结归纳宋金元时期方剂配伍理论与配伍方法主要成就集中于君臣佐使配伍理论、气味配伍理论、五行配伍理论与相反相成配伍方法。使得散在医家著述以及各家方书中的配伍理论与配伍方法得以系统化,可促进方剂学基本理论的发展。
其他文献
操作材料是小学生进行操作性学习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帮助学生系统地建构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学习的工具。操作材料的选取、呈现、使用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往往也会大相径庭。  一、变发放为领取,激活思维  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并不是将红、黄、蓝颜色的小棒(有的组是两种颜色)及连接点等学具如数发放给每个小组,让学生“按料”组装长方体框架,而是先让学生讨论:如果让你来制作一个长方体框
期刊
By means of an abstract continuation theorem, the existence criteria are established for the positive periodic solutions of a neutral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
都说语言是一种艺术。是的,一场唇枪舌剑,让凶恶的歹徒放下了手中的枪;一声温存的问候,温暖你冰冷的胸膛;一句鼓励的话语,能让人成就一番伟业……教师的语言更是一种创造人才的魔力。  站在课改的第一线,让笔者感觉最深的是,当今的教师变了,变得更可爱了,更容易接近了,更让学生信任了。而教师的这种变化表现为角色的转变。现在的教师,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成长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居高
期刊
针对电动轮汽车的鼓式制动器,介绍了有关重型矿用自卸汽车制动性能试验,诸如行车制动能力,鼓式制动器的磨合,静制动力矩的测定,总制动力矩的测算,以及制动鼓温度的测定等。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读、思、议、练,并有机地把它们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今后更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读思议练 自主学习 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今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心任务。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如何在上课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其主动地参加到课堂上来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独具匠心,设计精心可以创设出亲切而有趣味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因此每节历史课设计成为了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新课改的理念是很好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却没有掌握好学生自主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关系,也没有协调好教学手段的应用和教学目标达成的关系,没有
期刊
期刊
20世纪是个信息量、知识量都在不断膨胀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的信息量和数据急剧增加,随之而来数据与信息中的不确定性也更加显著。模糊集理论和粗糙集理论正是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上世纪后半期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两们新兴学科,在近四十年的发展中,模糊集理論和粗糙集理论在各个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成为信息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确实,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作为教师不要精心去打造自认为充实的课堂教学,他只是一个学生个性的“场”,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释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去张扬学生的个性呢?我认为可否这样试试:  一、在課堂上张扬个性  1、多设计开放问题。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