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转喻的翻译规律及其解释--《红楼梦》两个译本对比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研究在经历了经验主义方法、语言学方法和文化方法的不同发展阶段之后,于20 世纪80年代进入多视角的综合性研究阶段。至2005年,翻译界的研究者发现,语言学方法应该仍然是翻译研究的基本方法,提出翻译研究领域的“语言学转向(回归)”,因为语言是翻译操作过程的直接对象,任何其他因素都必须通过语言途径来承载。另一方面,就翻译过程的语言操作而言,多数难以处理的翻译难点是由于语篇中使用了隐喻或转喻。因此,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或转喻的翻译策略,就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外的这类研究已经发表了一些文献,但是多数论文或著作都局限于抽象的思辨或阐释,而实证研究显得不足。转喻的翻译研究长期以来尤其滞后,无论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还是研究材料选取、研究过程设计等方面,都需要深入探究。本研究应用近年来在认知语言学中得到迅速发展的转喻理论框架,通过实证方法,对比分析中国经典小说《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转喻的翻译,探究转喻的翻译策略以及其中存在的某些规律性特征。   整个研究首先概述了国内外转喻研究、转喻翻译研究和《红楼梦》翻译研究的现状,建立了转喻翻译研究的描写理论基础,介绍了研究的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部分借助统计和实例观察分析,探讨了《红楼梦》中人体部位“头”的转喻性使用特征,进而考查了这些转喻的翻译策略和一般规律性特征。研究发现:(1)以西方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转喻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汉语转喻研究,汉字“头”的转喻性使用体现出新的转喻范畴;(2)在273例关于“头”的转喻性用法中,西方理论框架中没有罗列的“物体理想认知域”类型的转喻数量最大,占总数的58.3%,其中“物体代功能”的类型则占总数的36.3%;“行为理想认知域”类型的转喻占总数的27.5%,其中“行为代另一行为”和“行为代情感”的转喻类型,也是西方理论中没有涉及的;(3)汉语中关于“头”的转喻,其英译策略包括异化、归化和省略,这些策略的使用频率在两种译本中都是依次递增,杨译本分别为13.9%、42.1%和44.0%,霍克斯译本分别为14.3%、39.2%和45.4%。也就是说,超过85%的关于“头的”转喻在翻译中没有得到保存。(4)《红楼梦》中关于“头”的转喻翻译所表现出的这些规律性特征,其直接原因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在使用关于人体部位的基本概念时存在差异,其深层原因则是不同民族对人体部位的基本概念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果。
其他文献
翻译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古老的文化交往活动,它大大加强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因此,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翻译数量的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从以往
之前,人们一直将隐喻看作一种高雅的修辞手段。莱考夫和约翰逊于1980年共同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是认知语言学领域划时代的巨作,对隐喻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文章主要介绍了巨磁阻效应(GMR:Giant Magneto Resistance)的基本原理,也介绍了相应的应用的实现原理和方法,给出了利用GMR效应器件在电子设计的应用参考.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包含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人们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说法,因此它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
上世纪50年代前,语言学家曾经推崇语言的精确性及意义唯一性。模糊限制语现象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被语言学家所关注的。1965年美国Zadeh教授在其名作《模糊集》(Fuzzy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