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与环境互动过程中,随着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知,更多地借助于一定的大众传播媒介系统进行,人与环境之间多了一个插入物,即李普曼所说的“拟态环境”。特别是随着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兴起,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拟态环境”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有选择性地“提示”现实环境中的客观变动而结构出的一个符号化的信息式环境。从拟态环境的外延来分析,它不仅包括李普曼所言及的由媒介建构的“媒介环境”,也含有由受众建构的“心理环境”之意。媒介环境是拟态环境的外层;心理环境是拟态环境的内层,二者共同构成“拟态环境”。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与“拟态环境”相近的“媒介世界”、“拷贝世界”、“信息环境”及“舆论环境”等概念,但拟态环境更能反映它们共同的特征,并且其外延更加广泛。拟态环境的主要内容来自于现实环境,反映现实环境的变动,同时又反作用于现实环境。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之间的这种关系,使生活在物质世界的人很难认识到现实环境之外的、难以被人觉察的拟态环境,也正是如此,人们往往把拟态环境当成现实环境来看待,而往往忽视它对人们所造成的影响。关于拟态环境的影响,学者们的研究集中在拟态环境的应用方面,主要是在大众传播领域、社会学领域内的影响,而在教育学领域内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当代的中学生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兴起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地依赖于电视和网络等传媒提供的信息,并且把拟态真实当作客观真实来看待,影响他们对世界的判断和行为的选择。实际上,拟态环境对中学生认知发展、人格发展、心理健康、行为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这些影响,对于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学科作为目前在我国普通中学开设的一门课程,它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与其它学科教育相比,它是一门以德育功能为主的课程,是一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科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同其它教育一样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人,无论是施教还是受教,都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的影响,其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都将被打上环境的烙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在课程教学中,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学生和学生的发展;教学方式主要强调探究、研究性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