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环境因素对褐飞虱两种生物型的影响及水稻抗褐飞虱品种抗虫性风险预测分析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ta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我国部分稻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生物型变异动态进行监测,并以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组成比例对抗虫品种抗虫性的影响;在水稻抗虫品种抗性胁迫下褐飞虱孟加拉型的变异规律和变化速率;在高温、饥饿、浸水和杀虫剂等不良环境条件下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逆性等,在此基础上,对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水稻品种的抗虫性进行风险预测。主要结果如下: (1)对我国部分稻区褐飞虱生物型变异动态监测的结果表明:云南思茅以孟加拉型为优势种群,其余稻区以生物型Ⅱ为优势种群。该虫孟加拉型在广西南宁占有相当比例,比例占24.0%~46.67%;在云南开远、河南信阳、江苏江浦也已有一定的比例,比例分别占4.35%~26.67%、6.67%~8.33%和11.43%~24.14%。 (2)应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不同组成比例对抗生物型Ⅱ品种IR36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孟加拉型密度比例占69.40%、生物型Ⅱ密度比例占30.04%~30.60%时会使IR36由抗虫变为感虫。 (3)强迫饲养6个世代之后褐飞虱孟加拉型仍未适应Rathu Heenati的抗性。在Rathu Heenati抗性胁迫下褐飞虱孟加拉型的致害力变得不稳定;若虫的存活率逐代上升;各世代若虫在Rathu Heenati上的历期均比在对照品种IR36上的历期长;各世代成虫在Rathu Heenati上的产卵量不稳定。
其他文献
目前,利用光谱遥感方法监测害虫危害程度已有一些研究,但是涉及相同作物不同品种的虫害光谱监测还很少。本文测定了不同品种水稻受不同虫量褐飞虱危害后的叶片和冠层的光谱反
β-1,3-葡聚糖酶是一类重要的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s),能催化β-1,3-葡聚糖多聚体(大多数植物病原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之一)的水解,从而抑制真菌
铁皮石解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传统名贵中药。已证明菌根真菌对铁皮石斛具有明显的促生、抗逆作用,但在我国尚未有铁皮石斛专用生物菌肥。本论文主要研究铁皮石斛菌根
植物病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在农业生产上,植物病害的防治主要是利用化学杀菌剂为主,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杀菌剂使病原菌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