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我国部分稻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生物型变异动态进行监测,并以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组成比例对抗虫品种抗虫性的影响;在水稻抗虫品种抗性胁迫下褐飞虱孟加拉型的变异规律和变化速率;在高温、饥饿、浸水和杀虫剂等不良环境条件下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逆性等,在此基础上,对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水稻品种的抗虫性进行风险预测。主要结果如下: (1)对我国部分稻区褐飞虱生物型变异动态监测的结果表明:云南思茅以孟加拉型为优势种群,其余稻区以生物型Ⅱ为优势种群。该虫孟加拉型在广西南宁占有相当比例,比例占24.0%~46.67%;在云南开远、河南信阳、江苏江浦也已有一定的比例,比例分别占4.35%~26.67%、6.67%~8.33%和11.43%~24.14%。 (2)应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不同组成比例对抗生物型Ⅱ品种IR36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孟加拉型密度比例占69.40%、生物型Ⅱ密度比例占30.04%~30.60%时会使IR36由抗虫变为感虫。 (3)强迫饲养6个世代之后褐飞虱孟加拉型仍未适应Rathu Heenati的抗性。在Rathu Heenati抗性胁迫下褐飞虱孟加拉型的致害力变得不稳定;若虫的存活率逐代上升;各世代若虫在Rathu Heenati上的历期均比在对照品种IR36上的历期长;各世代成虫在Rathu Heenati上的产卵量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