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瓶梅词话》中的反问句结构类型齐全,具备疑问句所有的结构类型,即是非问形式、特指问形式、选择问形式和正反问形式四种。各种类型的反问句使用频率很不一样:特指问形式的反问句最多,是非问形式的次之,选择问形式的和正反问形式的最少。是非问形式的反问句大部分不带反问副词,小部分带反问副词。不带反问副词的是非问形式反问句有“还不VP?”“敢不VP?”“S不是NP?”等几种常见格式。反问副词有“岂、莫非、莫不、难道、却、可、没的、端的、不成、终不成”等。它们出现的频率也很不一样。其中古已有之的反问副词“岂”使用频率最高,但主要用于具有文言色彩的反问句中;近代汉语新兴的反问副词“莫不”次之;“莫非、难道”等使用不普遍;反问副词“不成”已基本上演变成了一个句末疑问语气词,并经常与“莫非、莫不、难道”等呼应。特指问形式的反问句包括由“怎”系、“甚”系、“那”系、“何”系、“谁”系、“多”系、“几”系及“焉、安、胡、孰”构成的反问句。特指问形式的反问句有几个显著特点:(1)近代汉语新兴的疑问代词已占很大优势,主要包括“怎”系、“甚”系各词等;(2)古代汉语产生的有些疑问代词及其复合形式仍有一定的生命力,如“谁”及“何”系各词等;(3)古代汉语常用的疑问代词“焉、安、胡、孰”在口语中几乎消失;(4)有极少数糅合的反问句;(5)有的疑问代词有时意义虚化了,仅起否定作用。选择问形式、正反问形式的反问句虽然数量不多,但体现了反问句结构类型的多样化。《金瓶梅词话》反问句末尾极少使用疑问语气词,口语中使用的有近代汉语新兴的“哩、么、不成”,古汉语经常用的“乎、哉、耶”只使用于文言色彩极浓的反问句末尾。《金瓶梅词话》反问句的语用含义主要有六种:(1)埋怨、责骂类;(2)申辩、反驳类;(3)贬斥、嘲讽类;(4)催促、命令类;(5)劝说、劝阻类;(6)拒绝、谦让类。《金瓶梅词话》反问句的结构类型与语用含义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同一结构类型的反问句可以体现多种语用含义,同一语用含义又可以由多种结构类型的反问句来体现。《金瓶梅词话》反问句的特点与现代汉语比较有很多相同点,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在以后的几百年中,反问句系统内部不断变更、调整,向现代汉语过渡,从而最终形成现代汉语反问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