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比早期不同时间点佩戴胸腰支具同时开始下地锻炼对胸腰段骨折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进一步明确胸腰段骨折术后胸腰支具保护下早期下床活动的最佳时间。 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90例胸腰段骨折且行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其中男55例,女35例,平均年龄43.3±11.5岁,伤椎节段均为T12~L2节段的单一椎体骨折。按患者就诊顺序,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A、B、C三组,每组各30人。A组:术后3天佩戴胸腰支具下地锻炼,B组:术后2周佩戴胸腰支具下地锻炼,C组:术后6周佩戴胸腰支具下地锻炼。于不同随访时间节点(术前、术后1天、3月及1年)收集三组试验对象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三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矢状面Cobb角改变情况、内固定失败情况、VAS评分、ODI评分及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术前的TLICS评分、载荷分享评分、骨折节段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术后各随访时间节点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矢状面Cobb角恢复均较术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前、术后1天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术后3月、1年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术后1天明显降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A组评分降低最明显。三组患者术后短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A组最低(P<0.05)。三组间内固定失败率(椎弓根钉断裂、松动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有1人术后3个月随访时出现伤椎矢状面塌陷>10°,椎体高度丢失,后凸畸形加重,但术后1年随访时后凸畸形稳定,未见进一步加重,三组患者均未发现内固定断裂。 结论:早期佩戴胸腰支具下地锻炼,对胸腰椎骨折术后临床疗效及内固定无明显影响;早期胸腰支具保护下下地锻炼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的腰背部疼痛,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