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认为,国家处于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来自弗吉尼亚大学的赫什(E. D. Hirsch, Jr.)认为,美国之后的教育改革并未取得明显成效,教育中的三个问题:质量问题、平等问题和教育之于民主社会的关键作用问题并未得到解决。赫什指出,美国教育失败的根本在于教育理念的失败,也就是说,形式主义、浪漫主义主导的教育思想是美国教育危机的根源。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赫什提出了文化素养、后来称为核心知识的改革思想和实验,在美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议。本研究将对赫什教育思想系统考察,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论文以“导论”作为第一章开篇,说明了本研究的缘起,对相关研究赫什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借助杜普伊斯与阿普尔对于教育新保守主义的理解简要介绍了教育新保守主义,并阐述了赫什的教育转向以及其教育代表作。第二章“赫什教育思想的中心:文化素养”,首先阐释了作为赫什教育思想中心的文化素养概念:文化素养是处于每个人所具有的日常知识水平之上,专家水平之下的中等层次的共享知识,它具有国家性、共享性、全民性、模糊性、相对稳定性,是民主社会成功交流的保障;然后论述了赫什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的角度对文化素养与能力的关系进行的证明,最后,探讨了赫什对学校在传递文化方面的功能的论证。第三章“赫什对美国‘教育思想界’的批判”,着重探讨了赫什对导致美国教育失败的教育理论的分析和批判,其中涉及美国教育中的形式主义、浪漫主义、地方主义以及反智主义。第四章“赫什的新保守主义的教育理想”,阐释了赫什政治自由主义和教育保守主义的教育主张:美国民主的保障在于传递共同知识的公共学校;政治自由的途径在于教育保守主义;核心知识课程是解决美国基础教育危机的关键所在;保守的多元文化主义。第五章“核心知识课程的实验及评价”,阐述了赫什基于自己教育思想所开展的带有传统性、强调共享知识的新保守主义的核心知识运动,说明了核心知识基金会在核心知识运动中重要推动作用,分析了核心知识课程及其实施,阐释了核心知识课程实施的评价及其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第六章“批判与比较”,首先阐述了认可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教育学家对赫什教育思想的激烈批判,吉鲁、阿罗诺维兹、阿普尔、布拉斯从政治的、社会的以及多元主义的视角对赫什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切实地批判;其次将赫什的教育思想与曾经也强调内容和结构的布鲁纳进行了比较,二人都关注文化和内容对教育的意义,但布鲁纳晚年更注重方法和学生的文化经验的重要性;最后与强调教育保守性的阿伦特进行了比较,两者虽然总体上都是教育保守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者,但阿伦特把教育定位于私人领域,而赫什则把教育置于公共领域。第七章“结语”,结合赫什的解释学的思想,对赫什的教育思想、局限性进行总结和引申。赫什合理地指出,民主社会的存续乃至社会中个体的成功都取决于一种共享的核心知识或文化素养,造就拥有核心知识的美国人是美国公共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对教育社会功能的新保守主义的捍卫具有某种常识性,因而值得所有的民主社会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