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部高烈度地区高山峡谷地貌分布广泛,地震活动频繁。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蓬勃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的有效实施,越来越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在西部地区修建,大量的路基、路堑边坡需要跨越地震区和断裂带。随着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用地的日趋紧张,不可避免的在地震区对边坡进行开挖,以满足建设用地的需要。因此,强震带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对西部基础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系统的研究了地震荷载作用下边坡及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的塑性力学极限分析法。针对土质和岩质边坡,分别采用线性Mohr-Coulomb破坏准则和非线性Heok-Brown破坏准则,并结合拟静力和拟动力法对地震荷载进行描述,根据二、三维边坡及支挡结构的破坏机制,探讨了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边坡及支挡结构的动力稳定性和永久位移。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将上限定理与条分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曲线滑面破坏机制的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以考虑滑体的解体程度,有效的预测边坡滑面的位置和形状。2.对三种破坏面的边坡地震动力响应进行了研究,包括:对数螺旋二维破坏机制、曲面二维破坏机制、匙形-对数螺旋三维破坏机制。对比了三种破坏面的边坡地震稳定性和地震永久位移,分析了各参数对不同破坏机制的边坡地震稳定性的影响。3.提出砂性填土和c-φ填土预应力锚索挡土墙的破坏机制和计算模型,并认为地震荷载作用下挡土墙为平移加转动破坏,建立挡土墙-锚索-土体系统的分析方法,针对预应力锚索挡土墙的地震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预应力锚索锚固力、挡土墙埋置深度等预应力对锚索挡土墙的地震稳定性的影响。4.折线墙背挡土墙墙背的双线性使得计算分析复杂。应用极限分析运动学原理,借用库伦土压力思想,对地震荷载作用下折线墙背挡土墙主动土压力问题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拟静力和拟动力法对地震荷载进行描述,考虑了地震条件下第二破裂面产生的条件,推导了折线墙背挡土墙地震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通过算例分析了各参数对折线墙背挡土墙地震主动土压力的影响,并指出第二破裂面可以有效的减小地震主动土压力系数。5.提出了地震荷载作用下长脚式和短脚式L型挡土墙的破坏机制,针对其地震动力特性和长、短脚破坏临界条件进行了探讨。该方法可以方便的给出长、短脚破坏机制的临界位置。6.结合Ito和Matsui土体塑性变形理论,研究了二、三维抗滑桩加固边坡的地震动力响应问题。计算分析了边坡的整体动力稳定性、地震永久位移、局部地震稳定性。从而提出了抗滑桩的最优加固位置和有效加固区域。7.以Hoek-Brown非线性岩石强度准则为基础,采用“切线法”思想,从二维、三维两种破坏机制出发,研究了预应力锚索加固边坡的动力稳定性和永久位移,提出了预应力锚索加固岩质边坡的最优加固位置、最优加固角度和有效加固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