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和相关因子研究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12.5mg/日和25mg/日两组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其副作用,以及评估停药后肌瘤反跳生长的情况。   方法:选取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05~2009年因子宫肌瘤而就诊的患者106例,均为绝经前妇女,予患者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12.5mg/日和25mg/日,连续服用三个月。用药前及用药后分别进行妇科检查及B超测量子宫肌瘤的三维径线。肌瘤的体积缩小20%或以上为治疗有效。同时评估患者血清中血红蛋白的浓度、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子宫内膜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   ①两组剂量米非司酮均明显改善患者子宫肌瘤相关的临床症状。25mg/日组的血红蛋白从治疗前(94.26±28.07)g/L提高到(110.96±24.77)g/L,12.5mg/日组的血红蛋白从治疗前(110.12±19.26)g/L提高到(122.81±16.99)g/L,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两组剂量米非司酮均显著缩小子宫肌瘤的大小。25mg/日组治疗有效率为53.85%,12.5mg/日组治疗有效率为61.5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③停药后3个月随访者开始出现肌瘤反跳生长,分别比较两组3个月、6个月和9个月的反跳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④25mg/日组发生子宫内膜不规则增生的率为21.43%,明显高于12.5mg/日的5%,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①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25mg/日和12.5mg/日两个剂量均能缩小肌瘤体积、改善临床症状。   ②米非司酮12.5mg/日剂量治疗子宫肌瘤发生内膜不规则增生率较25mg/日剂量低,故口服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以12.5mg旧剂量更为安全。   ③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最好是作为手术前用药。   第二部分、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相关敏感因子研究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相关敏感因子,以及进一步探讨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从而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接着第一部分的临床研究,选取了因肌瘤反跳生长而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34例。标本均经病理科医生确诊为良性子宫肌瘤,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比较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肥大细胞、TGF-β和IGF-1表达差异。   结果:在有效组和无效组的比较中,肥大细胞在两组中的表达分别为((8.43±4.96)和(7.66±5.93),TGF-β的表达分别为(4.65±2.48)和(4.21±2.39),无统计学意义(P>0.05)。IGF-1在有效组中的表达为(3.30±2.68),无效组中的表达为(0.57±0.7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①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性和IGF-1的表达有相关性。   ②IGF-1可能是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停药后肌瘤反跳生长的因素之一。
其他文献
卡塞格林光学遥感系统相当于一个望远系统和环形光阑的组合,无穷远物的夫琅禾费衍射谱是圆孔衍射和圆屏衍射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系统次镜中心遮拦的影响,损失了一部分衍射谱
医患沟通是临床医疗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本文总结了住培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目标,分析了血液透析患者的医患沟通难点,提出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教师也要加强对核心素养的重视,合理分析语文教学中各种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革语文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
目的通过观察妊娠相关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 P-A)、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 COX-2)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U nstable plaque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