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12.5mg/日和25mg/日两组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其副作用,以及评估停药后肌瘤反跳生长的情况。
方法:选取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05~2009年因子宫肌瘤而就诊的患者106例,均为绝经前妇女,予患者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12.5mg/日和25mg/日,连续服用三个月。用药前及用药后分别进行妇科检查及B超测量子宫肌瘤的三维径线。肌瘤的体积缩小20%或以上为治疗有效。同时评估患者血清中血红蛋白的浓度、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子宫内膜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
①两组剂量米非司酮均明显改善患者子宫肌瘤相关的临床症状。25mg/日组的血红蛋白从治疗前(94.26±28.07)g/L提高到(110.96±24.77)g/L,12.5mg/日组的血红蛋白从治疗前(110.12±19.26)g/L提高到(122.81±16.99)g/L,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两组剂量米非司酮均显著缩小子宫肌瘤的大小。25mg/日组治疗有效率为53.85%,12.5mg/日组治疗有效率为61.5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③停药后3个月随访者开始出现肌瘤反跳生长,分别比较两组3个月、6个月和9个月的反跳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④25mg/日组发生子宫内膜不规则增生的率为21.43%,明显高于12.5mg/日的5%,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①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25mg/日和12.5mg/日两个剂量均能缩小肌瘤体积、改善临床症状。
②米非司酮12.5mg/日剂量治疗子宫肌瘤发生内膜不规则增生率较25mg/日剂量低,故口服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以12.5mg旧剂量更为安全。
③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最好是作为手术前用药。
第二部分、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相关敏感因子研究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相关敏感因子,以及进一步探讨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从而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接着第一部分的临床研究,选取了因肌瘤反跳生长而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34例。标本均经病理科医生确诊为良性子宫肌瘤,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比较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肥大细胞、TGF-β和IGF-1表达差异。
结果:在有效组和无效组的比较中,肥大细胞在两组中的表达分别为((8.43±4.96)和(7.66±5.93),TGF-β的表达分别为(4.65±2.48)和(4.21±2.39),无统计学意义(P>0.05)。IGF-1在有效组中的表达为(3.30±2.68),无效组中的表达为(0.57±0.7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①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性和IGF-1的表达有相关性。
②IGF-1可能是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停药后肌瘤反跳生长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