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缘链球菌单菌种生物膜的动态变化及胞外多糖作用的实验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_ha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动态观察远缘链球菌单菌种生物膜的形成、结构以及胞外多糖在生物膜中的分布,比较不同培养时间和蔗糖浓度下远缘链球菌在生物膜黏附状态下和浮游状态下产生水溶性胞外多糖和水不溶性胞外多糖量的差异,分析在生物膜不同形成阶段多糖的作用。 方法:1.采用微生物培养技术将远缘链球菌在玻璃片上形成单菌种生物膜,用荧光染料BOBO-3、Fluorescein、BODIPY和Calcofluor进行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分别观察1、3、4、6、9、12、16和24小时的生物膜结构和其中胞外多糖的分布。 2.将远缘链球菌分别进行静置培养和摇动培养,以得到黏附状态和浮游状态下的远缘链球菌,蒽酮法测量两种状态下不同培养时间和蔗糖底物浓度下细菌产生的胞外多糖的差异。 结果:1.远缘链球菌能够在玻璃表面黏附形成致密的生物膜,多糖的黏附和聚集是生物膜初始黏附和发展的前提,在此阶段存在细菌和多糖的消除和重建过程;成熟生物膜的特征是形成大量微菌落和沟壑间隙,临近黏附表面的生物膜基底部位细菌密度较低,而中部则较致密。在生物膜发展和成熟期,胞外多糖分布与菌落中细菌的分布基本一致,提示远缘链球菌依靠其产生的胞外多糖聚集形成了生物膜。 2.生物膜初始黏附状态和发展时期,远缘链球菌产生水溶性胞外多糖和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的数量与浮游状态的比较未有明确结果:在成熟生物膜情况下,随着培养时间增加,生物膜黏附状态下细菌合成水溶性胞外多糖量无差异,合成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的量明显增加(P<0.05);随着培养基中糖浓度的增加,生物膜黏附状态下远缘链球菌产生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的数量明显增加(P<0.05),在各种糖浓度条件下,生物膜中产生的水不溶性胞外多糖量均要多于浮游状态产生的糖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胞外多糖聚集是远缘链球菌单菌种生物膜发展和成熟的基础,在成熟生物膜中,培养时间和蔗糖底物浓度增加导致细菌合成的水不溶性胞外多糖较浮游状态明显增加;生物膜特殊的生长环镜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 唾液流速和唾液成分是影响唾液屏障的两个主要因素,也是反映唾液腺分泌功能的重要指标。目前对于衰老过程本身是否一定伴随唾液流速降低尚存在着争议。一氧化氮(nit
师徒情深  梦十队主教练麦克·沙舍夫斯基走到勒布朗·詹姆斯的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勒布朗,我想要一个文身。”“是吗,什么文身?”詹姆斯问到。“我想在后背上纹一个‘天选之子’(Chosen1)。”“k教练”说。这个文身的专有者詹姆斯笑了。沙舍夫斯基也笑了。在美国男篮复兴的过程中,“k教练”和詹姆斯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今这对师徒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了。  2004年雅典奥运会美国男篮遭遇滑铁卢后,
目的:通过不同的(牙合)向会聚度5°、10°、15°及制作方法即常规脱模法,带模铸造法,代型隙料法来评价Finesse全瓷冠的适合性,以及(牙合)向会聚角和制作方法对Finesse全瓷冠适合
2018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人,其中冠心病患者1300万人,且发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冠心病患者的医疗费用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重
期刊
目的 种植体与骨组织之间建立直接有序的结构功能连接,即骨整合(osseointegration),是评价种植体成功的重要指标。骨整合理论表达了生物相容性(biocompatibility)的意义。钛及钛
目的:  1.用锥形束CT三维影像技术的测量方法分析替牙期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牙根形态及发育的特征。  2.用锥形束CT三维影像技术的测量方法探讨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
基于Lagrange 乘子理论,根据移动机器人自主行走的具体要求,提出完成轨迹跟踪、到达目标和避障的优化模型,实现了控制与规划的一体化。利用Lyapunov 稳定理论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讨论了Lagrange 乘子对系
本文旨在建立正常(牙合)的下颌运动轨迹图和研究正常(牙合)的下颌边缘运动的范围,下颌运动与咬合状态关系密切,个体不同的咬合状态决定了不同的下颌功能运动方式即不同的口颌系
目的:对保留不同长度剩余健康牙体组织的根管治疗牙采用桩核冠法及充填和全冠法进行修复,研究桩核对根管治疗牙抗折裂能力的影响、剩余牙体组织与根管治疗牙抗折裂能力的关系
目的:比较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SND)与完全性颈淋巴结清扫术(comprehensive neck dissection,CND)对cN0、pN+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