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通过大量文献对关于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文献进行综合研究。首先,对祖国医学关于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病名、症状、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次,着重从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对现代医学关于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进行综述,引起HIBD的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对其发病机理的研究不断深入,虽然HIBD的确切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澄清,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从分子水平继续对新生儿及新生动物脑缺氧缺血作深入研究,必将为HIBD防治带来新的希望。目前尚且没有治疗儿童脑病的特效中西药,中外专家展开对该病的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针灸疗法日益引起国际的重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从半脑重量,脑组织NGF、BDGF、GFAP及血清NO、NOS方面探讨针刺疗法治疗新生大鼠围产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分离并结扎孕鼠双侧子宫动脉,完全阻断血供25min娩出胎鼠,制成围产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模型,成功的模型采取抛硬币法随机分入针刺组和模型组,每组各8只;正常组手术过程中仅用止血钳夹住孕鼠子宫颈,马上取出胎鼠,留取8只;其余胎鼠丢弃。正常组和模型组不治疗,针刺组于出生后7d后开始靳三针治疗,治疗至大鼠出生后30d。31d实验结束,将实验动物腹腔麻醉后快速断头取脑及血浆,检测脑组织NGF、BDGF、GFAP蛋白表达,及血清NO、NOS含量。结果:1.针刺对脑大体重量的影响模型组半脑净重最低(0.467±0.021),较正常组(0.548±0.021)和针刺组(0.540±0.019)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和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2.针刺对脑组织NGF的影响针刺组可显著提高大鼠脑组织NGF蛋白表达(3.90±0.47),与模型组(2.05±0.36)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模型组与正常组(1.12±0.2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针刺对脑组织BDNF的影响模型组(0.23±0.05)BDNF蛋白含量最低,模型组与正常组(0.50±0.2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针刺组可显著提高大鼠脑组织BDNF蛋白的表达(1.24±0.18),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4.针刺对脑组织GFAP的影响正常大鼠脑组织GFAP呈弱表达(1.01±0.21),模型组GFAP的表达在三组中显著升高(1.63±0.19);针刺组(1.08±0.20)能显著降低GFAP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5.针刺对血清NO及NOS的影响模型组NO、NOS含量(87.65±55.75、43.37±15.97)较正常组(39.76±28.72、19.23±8.89)升高(P<0.05),针刺组NO、NOS含量(60.79±51.42、29.19±12.89)较模型组下降(P<0.05);针刺组和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围产期缺氧缺血对大鼠脑的生长发育将产生负面影响,而针刺疗法可提高发育期脑损伤大鼠脑大体的重量。2.针刺疗法显著提高了NGF活性,对受损变性的神经细胞有一定的恢复作用。3.针刺疗法可显著提高大鼠脑组织BDNF蛋白的表达,对受损变性的神经细胞有一定的恢复作用。4.针刺疗法能降低GFAP蛋白表达,避免胶质疤痕增生。5.针刺可降低围产期期脑损伤大鼠NO含量、NOS活性,对抗NO/NOS系统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针刺疗法通过对NGF、BDNF、GFAP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对NO/NOS系统的调控作用,可能与护神经细胞有关,避免神经细胞死亡或凋亡有关;针刺疗法对上述各指标的调控,与其对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