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探索:湘西青年作家群创作考察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y31962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湘西文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话,那么新中国成立以前沈从文书写湘西的文学实践,可以视为拓荒阶段。沈从文文学创作成为以后湘西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源头和艺术典范。此后,湘西的文学儿女们循着拓荒者的足迹,掀起了两次文学创作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湘西文坛出现了孙健忠、蔡测海等一批作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掀起了书写湘西的第二次高潮。湘西州彭学明、田耳、于怀岸等一大批新生代青年作家,创作了一大批有广泛影响的作品,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湘西青年作家群”。本文从继承和探索的角度,对湘西青年作家群的创作进行考察。文章在绪论中论述了湘西青年作家群概念的提出、界定和基本特性,关于湘西青年作家群研究综述和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第一章从继承的角度,考察了沈从文所开创的湘西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他构筑的独特“湘西世界”,对湘西故土的深切热爱,对自然生命形态的追求,诗性的书写风格对湘西青年作家群的化育。孙健忠、蔡测海紧贴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生活主潮,以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反映和参与社会变革,充满着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对湘西青年作家群的影响。同时,湘西青年作家群的文学创作是湘西文化的反映,湘西青年作家群是在湘西地域文化的滋养下逐渐成长。第二章考察了湘西青年作家群作品的叙事内蕴。从题材范围来看,湘西成为艺术书写的磁场,包括现实湘西的礼赞、虚幻湘西的构筑、历史湘西的追寻。从风俗展示来看,既包括斑斓多姿的湘西风俗画卷呈现,也有对风俗画卷背后的理性审视。从人物形象来看,湘西青年作家群主要关注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底层人物的抗争和底层人物的生命精神。从审美追求来看,他们创作具有“苦难”情结,通过对苦难的描写来展现湘西人的精神。第三章湘西青年作家群作品的艺术视点分析了他们的创作特色。叙述视角上,湘西青年作家群逐渐淡化少数民族身份,表现为世俗化的写作取向。情节模式上,表现为进不去的城、回不了的故乡。本土语言的运用上,他们善于借助地方语言展示人物个性、使用地方语言展现地域风情。艺术手法上,他们以现实主义为基础进行了艺术多元探索。第四章就进一步繁荣湘西文学进行了思考。从社会发展大的时代背景横的方面来看,时代精神的缺失影响了湘西青年作家群作品的深度,从继承湘西优良文学传统纵的方面而言,如何走出前人的模式,实现新的超越,从创作的个体而言,怎样更好地把握文学发展的规律,实现化蛹为蝶的艺术质变,是湘西青年作家群需要努力的地方。
其他文献
本文在文学与音乐的跨学科比较视域下,在新潮音乐的艺术境域中,以谭盾、瞿小松、叶小纲、陈其钢、郭文景等新潮音乐家的音乐作品为例,对刘索拉发表于1985年的小说《你别无选
目的:对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erary(1950~2010)、Elsevier(1950~2010)、PubMed(1950~2010)、Embase(1950~2010)、BMJ(1950~2010)等
发端于清末民初的鸳鸯蝴蝶派是我们研究中国小说无法忽视的一环,对于鸳鸯蝴蝶派的评价由最初所认为的臭名昭著的文学流派到如今认为其在文学史上有着难以抹去的一席之地的转
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戏曲实践家和理论家。他的创作及其理论研究涉及到诗词、文赋、小说、戏曲、诗文理论、词学理论、戏曲理论等方面,但成就最大的是他的
格非的小说创作以其玄奥晦涩的叙事迷宫和对生存经验的智性之思成为当代文学中一个不可替代的存在。他秉承“先锋”的特异气质,在勘探人类“存在”境遇的路途上不懈掘进,面对
本文采用一种简易的方法制备出温敏性TiO2薄膜,该薄膜具有光催化性能可用于各种气液相污染物的处理及杀菌方面,同时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赋予了薄膜表面温敏性,有望应用
清末民初,在上海这片肥沃的土地之上,小说像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推动彼时沪上小说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宽松的舆论环境、精良的印刷设备、报刊业的日益发达、小说家的应运而生
“边地”是一个与“中心”相对的概念。地理位置的边缘、政治经济的落后、文明文化的非主流等三者是“边地”的主要特征。地理学视域中的张承志边地书写主要包括内蒙古草原、
自1995年国务院做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决策以来,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上海港2006年的生产指标全面上升,上海港2006年的货物吞吐量达5.37亿吨,高于世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