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地域辽阔,不仅地处于欧亚大板块与太平洋大板块的交界地带,同时,内部也存在诸多的小型板块,而这些地震带也多处于我国人口稠密的区域,因此当地震发生时往往会引发较大的伤亡和损失。据统计,自辛亥革命的地震记录以来,我国已发生过百余次造成较大人员财产损失的地震。基于以上背景,在结构工程领域提高对于防震减灾方面的研究对于我国而言是十分紧迫的。大跨度空间结构数量的多少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的标志之一,并且由于这种形式在质量和冗余度上的优越性较其他结构更为突出,近年来常见于航站楼、车站和会展中心等人流聚集的地方。但由于大跨结构杆件众多,在遭遇意外荷载时会产生局部破坏,继而类似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整体的破坏。因此确定关键部位、加强关键部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回顾总结了截至目前大跨网架倒塌机理的研究现状和抗震方案的相关方法,阐明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然后利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一个实际网架结构进行建模,采用输入地震波的方式进行时程分析对该结构进行倒塌模拟,按照增量动力分析方法(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调整加速度峰值,得到临界破坏的加速度峰值,找到了结构发生倒塌时的关键部位。接着采取用粘滞阻尼器附加在关键杆件上的方法研究结构抗震效果。详细内容如下:1.首先整理了结构的动力稳定性相关的稳定理论及准则,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综合上述理论,确定出适用于大跨空间网架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动力稳定临界荷载判定准则。2.本文运用SAP2000软件对某实际网架结构进行了建模设计,之后对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接着选取了三条地震波,分别为EL-Centro波、唐山波和一条人工波,依次从单向、双向、三向按照X:Y:Z=1:0.85:0.65的比例输入,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3.用粘滞阻尼器附加在网架的关键部位,设计不同布置方案,输入EL波进行时程分析,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杆件和节点,分别统计布置前后节点的加速度、竖向位移和杆件的轴力,将以上数据进行分析,从中选出最优的布置方案。取得的主要结论为:1.采用单向、双向、三向输入地震波的方式,得到网架的最大节点位移数据,由此绘制相应的IDA曲线,发现输入三向地震波得到的分析结果更加全面,找到的关键部位更有说服力。2.通过大跨网架结构在不同加速度峰值的地震作用下最先出现塑性铰的情况,以及临界破坏前塑性铰集中出现的区域,确定了大跨网架的关键部位是跨中部位和两侧1/4跨的位置。3.从五种方案下的数据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粘滞阻尼器在大跨网架结构减震模拟中的效果显著,并且将其沿着通跨方向布置的方案效果最好,再次模拟统计临界加速度峰值发现有很大提高。因此建议将粘滞阻尼器附加到关键部位这种方法,应到大跨网架结构的抗震措施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