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体型设计与抗震性能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g139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近代世界地震史上最严重的灾难性地震之一,给无数的人们带来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创伤。6万9千余人遇难,其中大多数被掩埋在倒塌的建筑废墟下面,倒塌的房屋成为地震中最主要的杀手。然而,地震是最常见的,也是破坏力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之一,更是迄今人类尚难以抗御的自然灾害。灾害不可避免,但人们的生命财产必须要得到保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建筑体型是建筑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建筑体型设计和抗震性能的关系是建筑师的责任。从建筑设计初期阶段开始考虑解决建筑抗震问题,具有非常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本文首先以建筑师的视角梳理了建筑体型设计的概念与建筑抗震的相关理论,旨在探究建筑体型设计与其抗震性能的内在关系,深入分析研究建筑体型及其基本类型,继而对影响建筑抗震性能的体型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并提出通过体型设计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策略和方法。其次,论文选取两个代表不同体型、并且在建筑抗震设计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优秀实例进行介绍与分析。两个案例分别为约翰·麦卡斯兰及其合作者(John McAslan and partners)设计的土耳其亚皮·克瑞迪银行业务中心(Yapi Kredi Bank operations centre1993年-1998年)和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2003年-2007年)。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建筑体型设计对抗震性能的作用,并对大量的设计实践提供有利的参考。
其他文献
展示空间不仅是展示的场所,也是人员活动的场所。21世纪以来,展览业受到高度的重视,逐渐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产业。随着展览活动重要性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把展览设计的重点放
学位
随着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与生产要素高度集中于城市范围之内,伴随经济发展带来的生产资料定向集中使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加剧。作为城市地缘结构重要组成
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北京已经形成了大大小小30多个艺术区,北京艺术家聚落的格局已经初见端倪。艺术家进驻城市废弃空间(工厂、仓库等)、城乡结合部、甚至是远郊的宁静乡村,由于
城镇化是城镇发展的过程,城镇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产生各种不同的有机联系,从而构成了城镇体系网络,而就全省而言,对省域城镇体系作出合理的战略规划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建造有关二战期间犹太人大屠杀城市纪念性空间的热潮,并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与其它城市相比较,柏林的纪念主题更倾向于对
中东铁路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出现在中国东北的一条跨国铁路线,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跨文化传播的典型文化线路。从筑路工程开始,中东铁路经历了东清铁路筑
随着建筑及技术的发展,生态建筑以及建筑的生态化逐渐开始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其中生态建筑的空间研究作为生态建筑研究的重要方面,极大的影响了生态建筑理论和其空间形态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就研究目的与意义、既往研究、研究内容与方法等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岭南近代建筑研究建立地区体系的可能性;第二章主要对岭南建筑近代
学位